[发明专利]一种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急慢性胃炎药物中的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80250.1 | 申请日: | 2015-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918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邓凤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聚智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8 | 分类号: | A61K36/9068;A61P1/04;A61K35/6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0 | 代理人: | 刘晔 |
地址: | 528225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药 制剂 制备 治疗 慢性 胃炎 药物 中的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急慢性胃炎药物中的用途,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急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有细菌和毒素的感染,理化因素的刺激,肌体应激反应及全身疾病的影响等。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分为急性外周性胃炎和急性内周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临床一般以急慢性单纯性胃炎为多见。家庭生活中一般在暴饮暴食或食用了污染食物、服对胃有刺激的药后数小时至24小时发病。
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论治。
食滞伤胃型患者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损,食积胃脘,胀满痞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秘结有腐败异臭,舌质红,苔厚黄腻,脉象弦滑。证属食滞伤胃、腑气不通,宜健脾和中、消食开胃。
脾胃虚寒型患者胃脘坠胀不舒,食欲不振,呕吐酸水,隐隐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则轻,饿时疼甚,进食稍减,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象沉细弱或浮大无力。证属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宜补中益气,健脾温胃。
胃阴亏虚型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嘈杂不适,虽饥而纳差,口干口渴,大便艰涩,舌质红有裂纹,舌苔光剥或少苔,脉象弦细数。证属肝脾不和、胃阴亏虚,宜疏肝健脾、益阴养胃。
热邪犯胃型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易饥,口苦咽干,泛吐酸苦水,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细。证属热邪犯胃、中焦郁滞,宜疏利中焦、清热和胃。
肝郁犯胃型患者胃脘痞满隐痛,两胁撑胀疼痛,嗳气频频,时有泛酸,食欲减退,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象弦细。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宜疏肝理气、健脾安胃。
瘀滞伤胃型患者胃脘刺痛或锐痛,痛处拒按,时感胃部灼热嘈杂,纳差,舌质暗紫有瘀斑苔薄黄,脉象涩滞。证属气滞血瘀、郁热伤胃。宜活血化瘀、行气理胃。
肝火犯胃型患者因久病脾胃气虚,情志不舒,郁而化火,致使胃脘痞满隐痛,食后疼痛加重,经常烧心泛酸,口苦发黏,便溏,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数。证属虚实夹杂、肝火犯胃。治宜舒肝理气、清热调胃。
湿困脾胃型患者胃脘痞闷,纳呆,少食即感胀,口淡无味,渴而少饮,肠鸣辘辘,大便稀溏,身重乏力,困倦懒动,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濡细。证属湿阻脾胃,困遏中焦。宜健脾祛湿、理气醒胃。
发明人根据中药配伍理论和中医对急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合理配伍药材兼顾各个分型,发明了一个对各种分型均有较好效果的中药组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开发一种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急慢性胃炎药物中的用途,提供一种对急慢性胃炎有较好治疗效果的中药,并且该中药要能够被制成适合现代临床需求的、方便易用的成品制剂。
发明人的解决方案是结合自身经验和临床实践重新配伍组方,使新发明的中药组方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为其开发的现代制剂工艺,制成成品制剂,该新发明包括如下重量份的中药:
茯苓11-25份、山楂9-21份、枸杞子10-22份、厚朴6-18份、陈皮7-21份、砂仁6-16份、升麻5-15份、五味子6-14份、柴胡6-18份、干姜7-19份、桂枝7-17份、小茴香5-13份、延胡索14-26份、牡蛎15-27份、大枣6-18份、白芍9-21份、淮山药6-14份、甘草8-16份。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总结出4个效果最优的中药材配比如下(以重量份计):
配比1:茯苓18份、山楂15份、枸杞子16份、厚朴12份、陈皮14份、砂仁11份、升麻10份、五味子10份、柴胡12份、干姜13份、桂枝12份、小茴香9份、延胡索20份、牡蛎21份、大枣12份、白芍15份、淮山药10份、甘草12份。
配比2:茯苓19份、山楂17份、枸杞子15份、厚朴13份、陈皮12份、砂仁12份、升麻9份、五味子12份、柴胡13份、干姜11份、桂枝10份、小茴香10份、延胡索22份、牡蛎23份、大枣13份、白芍14份、淮山药9份、甘草11份。
配比3:茯苓20份、山楂16份、枸杞子17份、厚朴14份、陈皮15份、砂仁10份、升麻11份、五味子13份、柴胡10份、干姜12份、桂枝10份、小茴香11份、延胡索21份、牡蛎22份、大枣11份、白芍13份、淮山药9份、甘草13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聚智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聚智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802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