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合金导线及其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22438.0 | 申请日: | 2014-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85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季显坤;季金力;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东晟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02 | 分类号: | H01B1/02;H01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10 | 代理人: | 覃莉 |
地址: | 323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合金 导线 及其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合金导线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铝合金导线早在1921年就开始用于架空线,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西欧、北欧、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已广泛采用该种导线,法国的输电线路90%以上采用铝合金导线,日本也已达50%以上,但我国目前应用量还不到1%。铝合金导线与钢芯绞线相比,具有下列显著特点:(1)铝合金导线强度大、质量小、弧垂小、节省成本;(2)铝合金导线耐腐蚀,使用寿命长;(3)铝合金导线的线路损耗低;(4)铝合金导线的阻抗低;(5)铝合金表面硬,抗挤压,铝合金导线连接简便,施工效率高;(6)铝合金导线在导线截面积相同、一定的载流量下,其外径比钢芯铝绞线小;(7)铝合金的抗蠕变性能好;(8)重量轻,适宜老线路的增容改造;(9)铝合金导线的技术经济指标优越。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电工用工业纯铝(99.7%A1)中,通常总是含有少量的铁Fe、硅Si以及微量的铬Cr、钒V、钛Ti、锰Mn等元素。这些元素(尤其是以固溶态存在的微量元素)都会降低铝的导电率即增大其电阻率。在铝中添加少量的镍Ni、锌Zn、铁Fe、银Ag、铜Cu、硅Si、镁Mg、锆Zr等对铝合金的电导率影响不大,可以获得高电导率的铝合金导线。
而现有的铝合金导体材料,常常存在如下问题:提高了铝杆的抗拉强度,其电导率和伸长率会下降,而当电导率和伸长率提高时,强度又会降低。目前国内使用的高强度铝合金导线主要是铝-镁-硅Al-Mg-Si系铝合金导线。但是Al-Mg-Si 系铝合金导线强度高,导电性较低。
Fe在纯铝中随添加量的增加,强度明显提高,而电导率变化不大;Cu和Mg可以提高铝合金强度,但也会增加电阻;混合稀土Re有一定的除氢、精炼、净化和变质的作用;B能够减少铝导体内部晶格的畸变,合金强度和塑性均有所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在工业纯铝锭(Al 99.7%)中添加以上合金元素以大幅度提高铝合金强度,但另一方面又会严重影响合金的导电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铝合金导线及其生产工艺,以克服目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铝合金导线,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1.0-1.6%铁、0.20-0.50% 铜、0.10-0.25% 镁、0.10-0.25% 铼、含量小于0.06%的硅和总含量小于0.01%的铬、钒、钛与锰的混合物。
进一步的,所述铁含量为1.2-1.4%。
进一步的,所述铜含量为0.25-0.35%。
进一步的,所述镁含量为0.15-0.20%。
进一步的,所述铼含量为0.15-0.20%。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铝合金导线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预先配置原料;利用水平连铸-连续挤压或连铸连轧工艺,制备铝合金导线杆坯,其中,所述原料为1.0-1.6% 铁、0.20-0.50% 铜、0.10-0.25% 镁、0.10-0.25% 铼、含量小于0.06%的硅和总含量小于0.01%的铬、钒、钛与锰的混合物;
步骤2:对步骤1所得的铝合金导线杆坯进行拉伸,根据不同规格导线产品,确定其应满足D≥3.25d的定量变形关系;其中,D为铝合金导线杆坯直径,d为不同规格导线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铁含量为1.2-1.4%。
进一步的,所述铜含量为0.25-0.35%。
进一步的,所述镁含量为0.15-0.20%。
进一步的,所述铼含量为0.15-0.2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在铝-镁-硅合金中加入了铁、铜、镁、铼,通过非热处理方式得到的高强度高导电率铝合金导线,其综合性能优良,铝合金的强度、塑性明显增强,其延伸率不小于3.0%,导电率不小于54.5% IACS,抗拉强度大于325MPa。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东晟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东晟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224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能正电极银浆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核电站多样性驱动方法、装置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