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纤维素作为原料制取氢气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17950.6 | 申请日: | 2014-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3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苏会波;程军;周俊虎;岑可法;林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3/00 | 分类号: | C12P3/00;C12R1/145;C12R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杨国强;张淑珍 |
地址: | 10002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纤维素 作为 原料 制取 氢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能源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纤维素作 为原料制取氢气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氢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生物制氢 利用微生物催化脱氢、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氢分子的生理机制,通过以有 机物作为基质的发酵过程制取氢气。由于整个过程无需以矿物资源为原 料,环境污染低且生态效应高,目前对生物制氢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 然而,传统方法原料成本高且产氢率低,使得生物制氢发展和应用受到 制约。相比之下,纤维素类生物质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和野生的草本及 木本植物,是地球上分布最广且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之一,非常适合作 为制备可再生能源的原料。目前,全国秸秆的理论资源量约为8.4亿吨, 可收集资源量约为7亿吨,
以纤维素类生物质作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制取氢气的方法可概 括为:首先对纤维素类生物质进行预处理,使得纤维素水解成还原糖; 随后通过微生物发酵将还原糖转化成氢气。
由于在纤维素类生物质中,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通过共价键形成网状 结构,将纤维素包裹其中,在处理中纤维素很难与所加入的纤维素酶接 触。如果在预处理时直接用纤维素酶进行水解,还原糖的产率一般低于 20%。因此,为提高底物的转化率,在预处理步骤中,通常先使用物理 法和/或化学法破坏纤维素类生物质的天然结构,再使用纤维素酶将其水 解;或者,采用微生物处理酶解的方法,利用纤维素分解菌直接将纤维 素转化为还原糖。预处理中使用的物理法例如通过机械粉碎或蒸汽爆破 的方法破坏纤维素的晶体结构,使得在后续水解时与纤维素酶的接触面 积增大。预处理中使用的物理—化学法例如将蒸汽爆破或机械粉碎与化 学药剂处理相结合。预处理中使用化学法主要为稀酸处理法和碱处理法 (非专利文献1)。例如,CN102101647A公开了一种从纤维素制取氢气 的方法,该过程首先利用外加的水溶Bronsted酸、水溶Lewis酸、固体 酸或水自身可逆电离产生的H+对纤维素进行水解,然后水解产物再进行 水热重整制氢。非专利文献2利用微波炉进行微波辅助碱处理,随后用 台式电炉封闭加热,从而将纤维素水解为还原糖。预处理中采用的微生 物处理酶解法例如:将白腐真菌接种于木质纤维素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经水洗、烘干后得预处理后纤维素,然后将产氢菌营养盐溶液与绿色木 霉粗酶液混合,加入预处理后的纤维素,得同步糖化发酵产氢培养基(CN 102321671A);以及利用天然绿色木霉代替商业纤维素酶对纤维素进行处 理(CN102286538A)。上述纤维素预处理工艺均存在工艺时间长、还原 糖得率低的缺点。
而对于通过微生物发酵将还原糖转化成氢气的过程,传统的暗发酵 产氢的主要瓶颈问题是产氢率低和能源转化效率低,且发酵残余液中含 有大量有机酸和醇类等副产物,既浪费了能量又污染了环境。例如,CN 102286538A使用的暗发酵发酵方式理论产氢率最高只有4mol/mol。可 见,仅仅使用暗发酵一种发酵方式,产氢效率不可能获得突破性提高。 而非专利文献2虽然提出采用微波辅助,然而,该文献利用微波炉作为 加热仪器,原料预处理容器处于敞口状态,不宜结合酸溶液进行预处理。 普通酸溶液在加热和高温状态下易挥发,不但会造成原料损失,消耗更 多酸溶液,增加预处理的成本,而且会降低酸溶液浓度,增加预处理的 难度,降低预处理效率。此外,如果该预处理设备长期运行,挥发的酸 性气体会对仪器造成损坏,降低仪器使用寿命。由于微波炉不能形成密 闭环境产生恒定高温高压的预处理条件,在该文献中,还原糖得率最高 不超过3%(图1)。此外,由于微波炉的温度和压力均难以控制,不利 于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特别地,该文献中,在纤维素类生物质产氢底物 中添加了6g葡萄糖后,与6g纯葡萄糖作为产氢底物相比产氢量并无明 显增加,这表明该文献微波预处理后的纤维素类生物质,并不能被光合 细菌产氢有效利用进行产氢。虽然现有技术中也有采用暗发酵与光发酵 结合的两步产氢,然而,大部分均是针对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糖类(如葡 萄糖、蔗糖等)和容易利用的淀粉类生物质进行研究,缺乏对纤维素类 生物质的高效预处理方法和产氢工艺的研究。
可见,如何将生物制氢的理念实用化,开发稳健且产氢率、产氢速 率、底物利用率和能量转化效率高的方法,仍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非专利文献1]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氢气技术及前景,《太阳能学 报》,第28卷第1期,2007年1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179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