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劣质原料油加氢脱硫脱氮催化剂用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97598.4 | 申请日: | 2014-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890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发明(设计)人: | 吴青;于海斌;徐振领;臧甲忠;苑少军;范景新;张树广;南军;侯利国;张景成;姜龙雨;赵训志;侯爱国;姜雪丹;张国辉;李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2/00 | 分类号: | B01J32/00;B01J29/035;C10G4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邹飞艳;李婉婉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劣质 原料 加氢 脱硫 催化剂 载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劣质原料油加氢脱硫脱氮催化剂用载体,该载体包括氧化铝和面包圈状SBA‑1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劣质原料油加氢脱硫脱氮催化剂用载体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在乙酸存在下,将拟薄水铝石与面包圈状SBA‑15接触。本发明提供了按照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劣质原料油加氢脱硫脱氮催化剂用载体。本发明提供了本发明所述的劣质原料油加氢脱硫脱氮催化剂用载体在劣质原料油加氢脱硫脱氮中的应用。使用本发明的载体,即使仅采用Ni和W作为金属活性组分元素,也能获得较高的脱硫率和脱氮率,由此可见,采用本发明的载体制备催化剂不仅活性高,且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劣质原料油加氢脱硫脱氮催化剂用载体,以及一种劣质原料油加氢脱硫脱氮催化剂用载体的制备方法,以及本发明的劣质原料油加氢脱硫脱氮催化剂用载体的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原油重质化日趋严重和清洁燃料硫含量限制法规日益严格,焦化汽油、焦化柴油、催化裂化柴油及高硫直馏柴油的质量已满足不了成品油的要求,不能直接出厂,必须对其进行加氢精制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汽柴油。事实上,加氢精制技术的核心是加氢精制催化剂。
CN85104438公开的汽油加氢催化剂以高纯度氧化铝为载体,以钨、镍为活性组分,以氟为助剂。该催化剂中的氟在工业运行中极易流失,且氟腐蚀设备和污染环境。
CN1872959A公开了以氧化铝为载体,负载镍、钼、钨为洁性组分,引入氟为助剂的加氢催化剂。与传统的双金属组分的加氢催化剂相比,其提供的三金属组分催化剂活性有所提高,但由于载体性能等原因,其提高程度有限,活性仍较低。同时,该催化剂也面临氟在工业运行中易流失及氟腐蚀设备和污染环境等问题。
CN1040610A公开了以含有TiO2的γ-A12O3为载体的加氢精制催化剂,其载体催化剂γ-A12O3中氧化钛的含量为5-30%,以W、Mo、Ni为活性组分。以TiO2改性的A12O3为载体的加氢催化剂的性能会得到一定改进,且载体酸量较低,尤其中强酸性中心较少,不利于氮杂环的开环断裂,脱氮效果不明显。
USP4880524提出的石油烃类加氢处理方法中采用一种具有高活性的加氢催化剂。该催化剂为Ni-Mo/A12O3型,比表面积大于300m2/g,小于7nm的孔径大于70%。该催化剂对于轻质馏分油有较好的加氢精制洁性,但其负载的活性金属为Ni、Mo两种组分,就目前国内的价格来看,氧化钼比氧化钨价格高,因此对于国内炼油企业,采用Ni-Mo/A12O3型催化剂会增加生产成本。
面对新的清洁燃料环保法规要求,传统加氢精制技术目前面临严峻的挑战。一直以来,加氢脱硫备受重视,但这状况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高氮重油的加工已成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氮化物的存在抑制催化剂深度加氢脱硫性能。我国高氮海洋原油的加工已在我国炼油工业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需要开发高氮劣质馏分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
CN102151582B公开了一种高氮劣质汽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以A12O3-TiO2-SiO2三元氧化物为复合载体;催化剂组成包括载体、助剂、活性金属;活性金属包括镍、钼和钨的氧化物;助剂为磷;载体包括氧化铝及氧化钛、氧化硅;各组分以催化剂为基准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氧化镍占1-15wt%,氧化钼为2-12wt%;氧化钨占12-35wt%,五氧化二磷占2-5wt%;氧化钛占2-15wt%;氧化硅占2-20wt%,其余为氧化铝;采用室温络合方法配制溶解性能稳定的W-Mo-Ni-P共浸渍液,然后采用分步饱和浸渍技术在上述载体上担载活性金属组分W-Mo-Ni和助剂P。该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和加氢脱氮活性能够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975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化学实验安全演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纳米光触媒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