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的光催化杀菌氧化锌多层膜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73727.6 | 申请日: | 2014-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812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张继业;黄丰;丁凯;王永好;洪杨平;颜峰坡;湛智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59/16 | 分类号: | A01N59/16;A01N25/34;A01P1/00;B32B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2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光催化 杀菌 氧化锌 多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材料领域,涉及一种杀菌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在紫外光下具有高效杀菌抗菌性能的氧化锌多层膜光催化剂涂层的结构设计与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家居条件不断改善,对环境卫生状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各种抗菌材料不断涌现。常见的抗菌剂主要为有机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两大类。有机抗菌剂大都具有毒性,并且易产生微生物抗药性、耐热性,实际使用效果及使用范围有限。无机抗菌剂主要以银离子为代表,它们一般只能杀死细菌,而不能分解其毒素。
1985年,日本的Matsunaga等人(Matsunaga T,et al.Fems.Microbiol.Lett.,1985,29(4):211-214)首次发现了半导体二氧化钛(Ti02)在紫外光照射下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此后,半导体光催化杀菌的研究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其杀菌机理也不断清晰。以TiO2为例,作为一种禁带宽度为3.2电子伏特的宽禁带半导体,当其受到能量等于或大于禁带宽度(Eg)的光照射时,其价带上的电子(e-)会被激发跃迁到导带,同时在价带上相应的产生光生空穴(h+),这样就在半导体内部生成电子—空穴(e-—h+)对。当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实现分离并迁移到半导体表面,就可直接破坏细胞壁、细胞膜,进而与细胞内的组成成分发生生化反应,引起功能单元失活而导致细胞死亡。另外,迁移到表面的光生空穴也可以将催化剂表面吸附的OH-或H20分子氧化成羟基自由基(·OH),而光生电子则与表面吸附的分子氧(O2)发生作用生成超氧自由基(·02-),进一步生成羟基自由基(·OH)和H202等活性物种。这些活性物种也能够与细胞壁、细胞膜或细胞内的组成成分发生反应,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Ti02光催化杀菌主要是羟基自由基和其它活性物种(·02-,·OOH,H202)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上述杀菌机理可以得知,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杀菌性能,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产生和分离效率有直接关系。目前,光催化杀菌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TiO2材料。然而,作为一种间接带隙的半导体材料,TiO2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效率并不高,因此也限制了其催化杀菌的活性。氧化锌(ZnO)也是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实验表明,ZnO材料也具有可观的光催化杀菌性能,其杀菌机理也与TiO2材料类似。同时,ZnO是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光电效率高,其光催化效率在某些领域甚至优于现今最成熟的催化材料TiO2。此外,ZnO还具有储量丰富、廉价、无毒等优点,因此有潜力成为新一代光催化杀菌材料。
在氧化锌光催化杀菌领域,家居及家电部件表面的抑菌杀菌处理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例如中国专利ZL200620034196.X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空气净化装置,该装置利用涂敷在空调器风道气流所通过的零部件上的光催化杀菌涂层(二氧化钛或氧化锌薄膜),在紫外光下,可杀灭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但是由于通常使用的氧化锌杀菌涂层(薄膜)中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受到缺陷等复合中心的影响,分离效率较低。因此氧化锌薄膜光催化材料的杀菌活性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家居及家电部件表面抑菌杀菌涂层的高效氧化锌薄膜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人在研究工作中发现,具有特定结构的氧化锌多层膜具有比单层膜更高的光催化杀菌效率。其原理为,当薄膜之间的载流子浓度不同时,将会在薄膜的界面处产生界面电场,该电场会大大增加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从而增强多层膜的光催化活性。更近一步的,由于发明人在实验中发现,氧化锌光催化杀菌的主要机制以电子及电子产生的活性物种(·02-,·OH和H202等)起主导作用。因此多层膜的结构及其建立的界面电场应该有利于电子迁移到涂层表面,即建立的界面电场方向应指向涂层内部(与电子迁移方向相反)。根据半导体物理学原理,在两层氧化锌薄膜界面处建立的电场方向指向载流子浓度较小的一侧。综上所述,氧化锌多层膜涂层的结构应具备以下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737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除草剂
- 下一篇:一种含硅噻菌胺和井冈霉素的杀菌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