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71737.6 | 申请日: | 2014-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370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武蒙蒙;米杰;冯予;陈晶晶;张赛赛;上官炬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81 | 分类号: | B01D53/81;B01D53/52;C10K1/20 |
代理公司: | 太原华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4108 | 代理人: | 李毅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煤气 脱硫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气脱硫剂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中高温干法煤气脱硫用脱硫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富煤贫气少油,煤炭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70%左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煤炭气化是煤化工的龙头技术,可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气化炉产生的粗煤气含有H2S等有毒气体,而H2S会毒化催化剂、腐蚀设备和管道,且含硫气体吸入人体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H2S的脱除显得尤为必要。
煤气脱硫技术包含湿法脱硫和干法脱硫两种方法。湿法脱硫技术处理量大、技术相对成熟,但该技术存在煤气显热利用效率低、耗水量大、脱硫效率低等缺点。中高温干法煤气脱硫可显著提高煤气显热的利用率,且具有脱硫效率高的优点,适用于H2S的精脱除。
中高温煤气脱硫剂主要以单金属氧化物和复合金属氧化物为主,其制备方法一般是先由固相法、浸渍法、沉淀法等方法制备出脱硫活性组分的前驱体,然后再经过焙烧得到脱硫活性组分,最后与粘结剂、造孔剂混合,经高温焙烧制成脱硫剂。
CN 1317548A、CN 103184079A、CN 101440313A均公开了脱硫剂的制备方法,其共同点是:脱硫剂成型烘干后,经过一步焙烧得到具有一定孔隙结构的新鲜脱硫剂,即通过一次高温处理就固定了脱硫剂的孔结构。显然,上述传统方法制备的脱硫剂只有一级孔隙结构,而一级孔隙结构在硫化再生循环中容易遭到破坏,使得脱硫剂在经过多次硫化再生循环后,出现硫容下降较明显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方法,以使脱硫剂在经过多次硫化再生循环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孔隙结构,不会出现硫容明显降低的现象。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原位再生方法制备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方法,具体方法为:
1)将醋酸锌与硫化钠按照1︰(1~2)的摩尔比混合研磨进行固相反应,洗去杂质醋酸钠后,得到脱硫剂前驱体硫化锌;
2)将20~45wt%硫化锌、40~70wt%粘结剂高岭土、5~10wt%造孔剂淀粉混合,研磨至200目以下,加水捏合、挤条、烘干成型;
3)成型后物料在氮气气氛下500~650℃焙烧1~2h,同样温度下通入含氧气氛,原位再生法得到新鲜脱硫剂氧化锌。
其中,所述的含氧气氛为空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或氧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为5~10%。
进一步地,通入含氧气氛进行氧化处理的时间为1~3h。
本发明中,优选将醋酸锌与硫化钠在球磨机中以300~500r/min的速率研磨1~4h。
根据理论分析,金属硫化物在含氧气氛下再生时,其硫原子被氧原子置换掉,而后者的原子半径小于前者,所以该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孔隙结构。本发明首先将金属硫化物与助剂、造孔剂混合成型,通过烘干焙烧生成一级孔隙结构;在焙烧的同时,通过含氧气氛处理,使金属硫化物变为金属氧化物(类似于再生反应),该过程会再生成一部分孔隙结构(二级孔隙结构),因此,本发明方法制备的脱硫剂会具备两级孔隙结构。
从原理上分析,上述采用两步高温处理制备的脱硫剂,其一级孔隙结构在硫化再生循环中保持不变,发生变化的只是二级孔隙结构,这就可以使脱硫剂在经过多次的硫化再生循环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孔隙结构,经过多次硫化再生循环后,不会出现硫容明显降低的现象。
本发明制备的脱硫剂主要应用于中高温煤气净化领域作为干法H2S脱硫剂,脱硫温度为450~600℃。
以本发明方法制备的脱硫剂新鲜样孔隙结构良好,脱硫性能优良,硫容为理论硫容的90~95%;同时脱硫剂经多次硫化后仍有较好的孔隙结构,十次硫化再生循环后仍能保持较好的硫容,其硫容值为一次硫容的85%以上;同时,本发明方法制备的脱硫剂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1~3h)完成再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称取醋酸锌45g、硫化钠22g,混合后放入球磨机中,以300r/min的转速研磨1h。用去离子水洗去杂质醋酸钠,直至滤液中检测不到醋酸根离子为止。
称取制得的硫化锌20g,与70g高岭土、10g淀粉混合,放入球磨机中,以400r/min的转速研磨至200目以下,加入去离子水捏合、挤条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717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