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柴油降凝剂配方无效
申请号: | 201410664764.0 | 申请日: | 2014-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49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汪树军;郑万刚;刘红研;孟凡宾;汪泽;李婷;段周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C10L1/10 | 分类号: | C10L1/10;C10L1/2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柴油 降凝剂 配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能源化工领域,涉及一种生物柴油降凝剂,具体涉及一种降低生物柴油凝点和冷滤点的添加剂。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以及环保要求的提高,石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问题亟待解决,目前许多国家研究机构均在积极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可广泛推广使用的绿色能源,生物柴油在最近几年受到高度重视。
采用油料作物、野生油料植物和工程微藻等水生植物油脂以及动物油脂、餐饮废油等为原料油,通过酯交换工艺得到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燃料即为生物柴油。作为柴油替代品,是典型的“绿色能源”(邢英,郗怡佳.生物柴油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广东化工2006:6-9.)。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性能相近,能在使用柴油的发动机里直接使用,不需要改造发动机,储存环境条件和石化柴油一样,生物柴油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碳氢比类似的石化柴油接近。与石化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具有以下优势:使用生物柴油产生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芳香化合物、未燃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物的排放量均比石化柴油低,基本无二氧化硫产生(梅德清,袁银南,孙平等.轻型车燃用生物柴油瞬态工况排放特性的研究.汽车工程.2007:117-120.);生物柴油本身能生物降解对环境无害,且可促进原油和煤焦油的生物降解(张恬,袁银南.生物柴油的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能源环境保护.2005:16-19);由于光合作用碳元素被循环利用,不会导致温室效应(王林,王维强.减少环境污染的生物柴油.世界科学,1995:48.);闪点比石化柴油高出70℃左右,具有高的安全性,储存和运输都很安全(胡志远,谭不强,楼狄明等.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特性研究.内燃机,2006:39-42.);生物柴油还能起润滑剂作用,减轻发动机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由于生物柴油具有上述优点,在替代石油燃料中优势明显,但目前一些原料制得的生物柴油达不到0#、-10#、-20#柴油的使用指标。比如低温流动性就是柴油使用性能指标之一,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是混合脂肪酸甲酯,低温流动性较石化柴油差,在寒冷冬季使用易堵塞柴油发动机管道和过滤器,这样就限制了其在低温地区或低温条件下的应用。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是一种生物柴油降凝剂的配方。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
表面活性剂作为小分子,其结构中的极性基团易于深入到脂肪酸甲酯的晶核中与其发生共晶作用,而非极性基团易于分布在晶体表面,影响蜡晶的界面性质,从而改变蜡晶形态。另外,二聚酸酰胺具有非结晶性,柔韧性以及良好的低温性能,在低温下不容易结晶析出,其非极性基团可与蜡晶共晶,容易与石蜡相结合,其极性基团可覆盖在蜡晶表面,改变蜡晶的生长方向,防止蜡三维网状结构的形成,最终起到提高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作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生物柴油降凝剂配方,即将聚马来酸高级酯-丙烯酰胺-苯乙烯、表面活性剂和二聚酸酰胺混合而组成的生物柴油降凝剂,其原料按质量百分比计算,其原料的组成及含量如下:
聚马来酸高级酯-丙烯酰胺-苯乙烯 50~70%
表面活性剂 10~15%
二聚酸酰胺 15~40%
其中上述聚马来酸高级酯-丙烯酰胺-苯乙烯为聚马来酸十四酯-丙烯酰胺-苯乙烯、聚马来酸十六酯-丙烯酰胺-苯乙烯、聚马来酸十八酯-丙烯酰胺-苯乙烯和聚马来酸二十酯-丙烯酰胺-苯乙烯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表面活性剂为吐温60,吐温80和司班80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二聚酸酰胺为油溶性的二聚酸酰胺。
上述的一种生物柴油降凝剂的配方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先加入聚马来酸高级酯-丙烯酰胺-苯乙烯、然后依次加入表面活性剂司盘、吐温,最后加入二聚酸酰胺至处方量,充分搅拌混合得复配产物即为一种生物柴油降凝剂配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647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