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微藻藻体积累油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49618.0 | 申请日: | 2014-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75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0 |
发明(设计)人: | 江天久;温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7/64 | 分类号: | C12P7/64;C12R1/89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苏运贞,陈燕娴 |
地址: | 51063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微藻藻体 快速 积累 油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藻能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促进微藻藻体积累油脂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能源危机对各行业影响日益加剧的今天,社会各界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其中生物柴油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燃料,已成为国际上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环保可再生能源。是一类经济的新的生物能源。能源微藻规模培养不仅可以固定太阳能,提供大量可再生能源需要的物质原料,还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实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微藻采收环节是微藻产业链中的主要环节,工业生产中大量的藻体采收后,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需要储存一定时间,在此过程中,如果能使藻体继续积累油脂,油脂产出率将大大提高。因此开发新型的、高效率的积脂方法成为能源微藻产业的新的研究焦点之一。
激素是指细胞接受特定环境信号诱导产生的、低浓度时可调节植物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它们在细胞分裂与伸长、成熟与衰老、休眠与萌发以及离体组织培养等方面,分别或相互协调地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分化。这种调节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通过使用外源激素或人工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与配比变化,进而改变内源激素水平与平衡来实现。目前激素也广泛应用能源微藻产业链,主要研究集中在对微藻培养生长的影响,在微藻培养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激素可以促进微藻的快速生长;也有研究加入激素后对微藻代谢产物含量和油脂含量的影响等;本方法是在微藻采收后藻泥贮藏过程中加入激素,通过激素的作用来探索微藻中油脂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用本方法可以促进油脂含量的增加,大大提高了油脂的转化率,有利于大规模应用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点,提供一种促进微藻藻体积累油脂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促进微藻藻体积累油脂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采收后的微藻藻泥与乙烯利混合均匀;
(2)将步骤(1)中与乙烯利混合均匀的微藻藻泥进行储藏,然后从藻泥中提取油脂;
步骤(1)中所述的微藻优选为蛋白核小球藻;
步骤(1)中所述的藻泥是通过将培养5~6天的微藻培养液离心富集得到;
所述的微藻培养液中微藻藻体的浓度为107~108个/mL;
所述的离心优选通过连续离心机离心;
所述的离心转速优选为16000rpm;
步骤(1)中乙烯利的用量为:每0.5g藻泥中加入1mL初始浓度为0.05~0.20g/L乙烯利;
步骤(1)中乙烯利的用量优选为:每0.5g藻泥中加入1mL初始浓度为0.1g/L乙烯利;
步骤(2)中所述的储藏的条件为:温度为10~30℃,光照强度为1500μmol·m-2·s-1,光照周期为12L:12D;
步骤(2)中所述的储藏的条件优选为:温度为20℃,光照强度为1500μmol·m-2·s-1,光照周期为12L:12D;
步骤(2)中所述的储藏的时间为1~6天;
步骤(2)中所述的储藏的时间优选为3天;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激素乙烯利可以提高微藻油脂的转化率,其中,在0.5g藻泥中加入1mL,初始浓度为0.1g/L的乙烯利,油脂转化率提高25%左右。
(2)本发明提供的提高油脂转化率的方法适用范围广,并且所用激素含量较少,成本低。
(3)本方法现场操作性强,整个过程无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蛋白核小球藻OD值与油脂含量的线性关系图。
图2是乙烯利浓度对微藻油脂转化的线性关系图。
图3是温度对乙烯利促进微藻油脂转化的线性关系图。
图4是乙烯利剂量对微藻油脂转化的线性关系图。
图5是吲哚已酸对微藻油脂转化的线性关系图。
图6是赤霉素对微藻油脂转化的线性关系图。
图7是萘乙酸对微藻油脂转化的线性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测定方法:
油脂含量测定指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496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