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β-二酮加氢制备β-二醇的催化剂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14527.3 | 申请日: | 2014-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80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曾佳;王瑞璞;谢伦嘉;马京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0 | 分类号: | B01J23/80;C07C29/145;C07C3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陈伟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加氢 制备 催化剂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β‑二酮加氢制备β‑二醇的催化剂,所述催化剂中含有CuO、ZnO和Al2O3,优选还含有碱金属氧化物。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在50~60℃的温度范围和7~7.5的pH值条件下,将可溶性铜盐和锌盐的混合溶液与沉淀剂并流加入,在Al2O3上发生共沉淀,经老化、过滤、干燥和焙烧完成。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将其用于2,4‑戊二酮加氢,2,4‑戊二酮的转化率可达100%,2,4‑戊二醇的选择性达到70%以上,且加氢反应可连续进行。催化效率高,适于连续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β-二酮加氢制备β-二醇的催化剂,具体涉及一种CuO/ZnO/Al2O3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催化剂是聚烯烃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目前,Ziegler-Natta催化剂在聚丙烯工业生产中仍占绝对重要的地位。在Z-N催化剂发展过程中,内给电子体的应用和开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已成为其核心技术。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开发了一种新型的1,3-二醇酯类内给电子体,如专利CN1453298A,CN1580034A等。该类内给电子体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较好的立体定向性,同时可通过改变取代基的种类与位置,得到不同氢调敏感性的催化剂,所得聚合产物具有较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随着我国聚丙烯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需求量的不断上升,此类内给电子体在生产中会逐步得到应用,市场前景可观。
β-二醇是合成1,3-二醇酯类内给电子体的重要原料。目前有关β-二醇的合成,国内外报道的均是以β-二酮为原料,以间歇合成的方式,经催化氢化或还原剂还原而得到相应的β-二醇。
文献J.Am.Chem.Soc.1988,110,629-631报道了BINAP-Ru(Ⅱ)系列化合物作为β-二酮不对称加氢制β-二醇的催化剂,此后这类以钌、铂等贵金属配合物作为反应催化剂的报道较多,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配体的设计和合成上,目的在于提高产物的ee(对映体过量)值以得到纯度较高的具有光学活性的β-二醇,如文献Organometallics,32(4),1075-1084;2013,Organometallics 2000,19,2450-2461,Organometallics 2008,27,1119-1127,J.of Organometallic Chem.,624(1-2),162-166;2001,Tetrahedron:Asymmetry15(2004)2299-2306等。此类方法涉及的催化剂因为使用了贵金属化合物,且配体不易合成,故生产成本较高;另外,反应条件较苛刻,通常需要在高压下进行。
文献Chemistry Letters,1979,1049-1050,J.Chem.Soc.,Chem.Commun.,(12),795-6;1991报道了酒石酸配合的Raney Ni作为β-二酮不对称加氢制β-二醇的催化剂,活性较好,β-二酮的转化率可达90%以上。但此方法因为使用了Raney Ni,操作过程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催化剂重复使用困难,催化剂的制备和废催化剂的处理存在环境污染问题,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β-二酮还可经NaBH4、LiAlH4等还原剂还原制得β-二醇。如CN102432701报道了NaBH4和NaOH混合溶液中滴加2,4-戊二酮的甲醇溶液,可在短时间内生成产物2,4-戊二醇,收率为90%。此种方法因为使用了较活泼的还原剂,反应一般在低温、常压下即可进行,反应耗时较短,但产物分离提纯过程繁琐,耗时长,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和水,从而产生大量废液,不能达到环保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用于β-二酮加氢制备β-二醇的催化剂,该催化剂适用于在固定床加氢反应装置上连续生产β-二醇,反应无需在高压下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145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