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只自动防沉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05686.7 | 申请日: | 2014-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01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元熙;沈永东;胥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机学院 |
主分类号: | B63B43/14 | 分类号: | B63B43/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郑玮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只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只安全保障设备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船只自动防沉装置。
背景技术
船舶抗沉性又称船舶不沉性,是指船舶在一个舱或几个舱进水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不至于沉没和倾覆的能力。
军舰在战斗中受损的几率比较大,同时有要求其在受损后仍能保持一定的作战能力和返回基地的能力,所以一般对军舰的抗沉性要求较高。而在民船中,客船的抗沉性又比货船的要高。
为了保证抗沉性,船舶除了具备足够的储备浮力外,一般有效的措施是设置双层底和一定数量的水密舱壁。一旦发生碰撞或搁浅等致使某一舱进水而失去其浮力时,水密舱壁可将进水尽量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阻止进水向其他舱室漫延,而不致使浮力损失过多。这样,就能以储备浮力来补偿进水所失去的浮力,保证了船舶的不沉,也为堵漏施救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代舰船几乎都设有双层底和水密横舱壁,而将整个船体分成几个单独的水密舱室,并在水线以上留有足够的干舷高度,以保持一定的储备浮力。这样,当某些部分受损进水后,仍可保持一定的浮态和稳性。
船舶在破损进水后是否会倾覆或沉没,在一定程度上还与船上人员采取的抗沉性措施是否得当有关。船舶破损进水后的措施有很多,如抽水、灌水、堵漏、加固、抛弃船上载荷、移动载荷或调驳压载水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船舶浮力,有时为了减少船舶倾斜、改善船舶浮态和稳性,常常通过采用灌水或调驳到相应的舱室的办法来达到
现有船只在材料上有高强度船体结构钢,在整体设备上有水密舱、双层底、干舷(一舱或数舱进水不沉),在遇险时有卸载、排水、堵漏等。在遇到危险情况,船舱进水下沉后有补救措施,然而一旦发生严重破舱进水而又无法控制时,船舶将大量进水,无法使船只浮起,造成沉船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船只自动防沉装置,解决了船舶遇险沉没的问题,船毁人亡的沉船事故可望获得明显减少,切实保证了船员的安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船只自动防沉装置,包括:
气囊装置;
气压罐,固定设置于所述气囊装置内部一端;
滑动薄片,设置于所述气囊装置内部相对于所述气压罐的另一端,其中所述滑动薄片上设置有顶针,所述顶针在所述滑动薄片受压移动时,逐步接近并最终接触到所述气压罐。
进一步的,所述气压罐为隔膜式气压罐,其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气压罐存储有压缩空气。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空气的气压为0.2Mpa~1.0Mpa。
进一步的,所述气压罐的容积为1L~10L。
进一步的,所述顶针的材料为不锈钢。
本发明提出的船只自动防沉装置,采用水压控制法,当船只下沉,水压上升达到一定标准时,压紧薄片,推动顶针,打破气压罐,释放压缩空气给气囊,由于排开水体积增大,船只便可继续漂浮在水面上。本发明无需人工干预,由水压自动触发;无外部控制部分或运动部件,全密封结构,可长期安装于船舷;不需电力,几乎不用担心失效期,可称为船舶的最后一道防沉措施。本发明成本低,易于实现,解决了船舶遇险沉没的问题,船毁人亡的沉船事故可望获得明显减少,切实保证了船员和船舶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船只自动防沉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船只自动防沉装置滑动薄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于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船只自动防沉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船只自动防沉装置滑动薄片结构示意图。本发明提出一种船只自动防沉装置,包括:气囊装置100;气压罐200,固定设置于所述气囊装置100内部一端;滑动薄片300,设置于所述气囊装置100内部相对于所述气压罐200的另一端,其中所述滑动薄片300上设置有顶针400,所述顶针400在所述滑动薄片300受压移动时,逐步接近并最终接触到所述气压罐2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机学院,未经上海电机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056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布式存储方法及分布式存储系统
- 下一篇:基于语音识别的手机网络远程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