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凝土振捣有效时间监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98562.0 | 申请日: | 2014-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60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陈万涛;赖刚;邱向东;尹习双;宋述军;钟桂良;刘金飞;刘永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8 | 分类号: | G05B19/048;E04G21/06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李凌峰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有效 时间 监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特别涉及混凝土振捣监控技术。
背景技术
混凝土施工中,振捣是关系到混凝土建筑物质量的关键。若混凝土振捣不充分,可能造成混凝土内部孔隙过大、过多,影响混凝土强度,增加混凝土渗透性,降低耐用性,并可能造成蜂窝麻面;若过分振捣,可能造成骨料和浆液离析,底部骨料集中、粘结不足,表面泛浆、影响层间结合。因此对振捣过程的控制尤为重要。
现场操作人员依据经验进行质量控制,一般以诸如混凝土不再溢出气泡、混凝土面不再下沉、表面开始泛浆、声频渐高且稳定等现象判断混凝土是否振捣密实。在实际操作中,工人移动振捣点时,无法做到对位置、深度、有效振捣时间的精确把握,多为经验操作,随意性强,受人为因素与工作条件影响很大;一旦出现欠振、过振、漏振,振捣将不能满足施工质量要求,留下质量缺陷且无法及时获知。这已成为混凝土浇筑振捣质量控制的通病,但目前国内外并无精确有效的解决方案。
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需从振捣棒有效插入深度、有效振捣时间、有效覆盖范围等过程控制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其中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有效振捣时间的监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克服目前混凝土振捣时不能精确监控有效振捣时间的缺点,提供一种混凝土振捣有效时间监控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混凝土振捣有效时间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监控系统实时获取振捣机/棒的坐标,用于精确定位当前振捣位置,记为(x,y),并判断当前振捣位置是否为重复振捣,若是则获取当前振捣位置的总有效振捣时间,若不是则建立当前振捣位置的总有效振捣时间,并置0,所述总有效振捣时间记为T;
步骤2、监控系统实时获取振捣棒的当前振捣状态,记为S,并获取振捣棒振捣状态变化时的时间,包括振动启动时时间及振动关闭时时间,振动启动时时间记为t0,振动关闭时时间记为t1;
步骤3、监控系统采集振捣棒插入深度数据,记为D;
步骤4、监控系统获取振捣棒的竖直倾角,用于判断振捣棒插入混凝土的竖直角度,记为α;
步骤5、监控系统实时根据振捣棒插入深度数据D及竖直角度α计算振捣棒的有效振捣深度数据,记为De;
步骤6、监控系统根据上述获取的振捣状态S、振动启动时时间t0、振动关闭时时间t1及有效振捣深度数据De判断本次振捣的有效振捣时间ΔT;
步骤7、监控系统令总有效振捣时间T=T+ΔT,输出监控结果,所述监控结果包括振捣位置(x,y)、有效振捣深度De及总有效振捣时间T,回到步骤1。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实时获取振捣机/棒的坐标是指:通过定位模块实时获取振捣机/棒的坐标。
具体的,所述精确定位当前振捣位置的方法为:若定位模块位于振捣棒上,则定位模块获取的位置则为振捣位置;
若定位模块位于振捣机上,则根据振捣机的当前位置、方向、振捣臂长度及振捣臂当前曲度计算当前振捣棒位置,该振捣棒位置即为振捣位置。
再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模块为GPS定位模块。
具体的,步骤2中,所述监控系统实时获取振捣棒的当前振捣状态,记为S的方法为:
利用设置于振捣棒支架上的液压传感器模块采集液压数据,通过液压传感器主压力与副压力数据变化综合判断出振捣棒的振动启动与关闭状态,记为S;
或根据振捣档位开关获取其有效工作状态,包括振动启动与关闭状态,记为S。
再进一步的,步骤3中,所述监控系统采集振捣棒插入深度数据的方法为:利用超声波深度测距模块或红外线测距模块采集振捣棒插入深度数据。
具体的,步骤4中,所述监控系统获取振捣棒的竖直倾角的方法为:通过陀螺仪或角度传感器获取振捣棒的竖直倾角,所述陀螺仪或角度传感器置于振捣棒支架上。
再进一步的,步骤5中,所述根据振捣棒插入深度数据D及竖直角度α计算振捣棒的有效振捣深度数据,记为De,其计算公式为:De=D×Cosα。
具体的,步骤6中,所述监控系统根据上述获取的振捣状态S、振动启动时时间t0、振动关闭时时间t1及有效振捣深度数据De判断本次振捣的有效振捣时间ΔT的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985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