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磁性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1410579213.4 | 申请日: | 2014-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190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超 |
主分类号: | H01F1/147 | 分类号: | H01F1/14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77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磁性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磁性材料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车用磁芯的磁性材料。
背景技术
车用磁芯对磁性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磁性材料必须具有高的居里温度,至少在280℃以上,在100℃及以上温度情况下,有好的抗饱和、抗直流叠加能力,并且磁材料的功率损耗要低。
现有的普通磁性材料均不能满足车用磁芯的上述要求,而能够保证上述要求的磁性材料的价格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居里温度及饱和磁感应强度的磁性材料,另一方面具有低的功率损耗。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磁性材料,其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42.3-42.5%的锰、6.4-6.5%的锌、0.01-0.03%的钛、0.03-0.05%的钼、0.12-0.20%的钒、0.01-0.02%钙、0.15-0.25%的铜、0.2-0.35%的铌、0.01-0.03%的钐、0.15-0.2%的钴,余量为铁。
所述的铁、锰、锌、钛、钼、钒、钙、铜、铌、钐及钴分别以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锰、氧化锌、二氧化钛、三氧化钼、氧化钙、氧化钒、氧化铜、三氧化二铌、三氧化二钴、三氧化二钐的方式进行制备。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本技术方案,通过对坯体的快速降温及二次升温,使得坯体内的晶体结构同一次烧制相比,发生明显的改变,晶体的排列规律更流畅。所制得的磁体的居里温度超过280℃,其功率损耗同现有技术相比低的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的是,以下的实施例仅能用来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一种磁性材料,其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42.3-42.5%的锰、6.4-6.5%的锌、0.01-0.03%的钛、0.03-0.05%的钼、0.12-0.20%的钒、0.01-0.02%钙、0.15-0.25%的铜、0.2-0.35%的铌、0.01-0.03%的钐、0.15-0.2%的钴,余量为铁。
所述的铁、锰、锌、钛、钼、钒、钙、铜、铌、钐及钴分别以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锰、氧化锌、二氧化钛、三氧化钼、氧化钙、氧化钒、氧化铜、三氧化二铌、三氧化二钴、三氧化二钐的方式进行制备。
所述制备方法是:
配料,成按重量百分比为,42.3-42.5%的锰、6.4-6.5%的锌、0.01-0.03%的钛、0.03-0.05%的钼、0.12-0.20%的钒、0.01-0.02%钙、0.15-0.25%的铜、0.2-0.35%的铌、0.01-0.03%的钐、0.15-0.2%的钴,余量为铁进行备料;其中,铁、锰、锌、钛、钼、钒、钙、铜、铌、钐及钴分别以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锰、氧化锌、二氧化钛、三氧化钼、0.12-0.20%的钒、0.01-0.02%钙、氧化铜、三氧化二铌、三氧化二钴、三氧化二钐的方式进行备料;
混合,将上述各组成制成平均粒径为10-20微米的粉末,再于混料机内混料30-60分钟;
压制,在750-900MPa下压制10-60秒成坯体;
烧制,在750-800℃预烧1-2小时,然后带热于模具内加压250-300MPa进行整形压制,以利于提高磁体的密度,再于1250-1350℃下烧制2-4小时,以不低于15℃/秒的冷却速度快速降温至700-750,再升温至1100-1200℃;然后匀速降温至650-700时通入水蒸汽进行表面处理,降温至室温。在本发明中,后期的技术方案同现有技术相同,因此就不进行重复说明。在本发明中,各实施例的变化不大,区别最大的为磁性材料的配比。
实施例1
一种磁性材料,成按重量百分比为,42.3%的锰、6.4%的锌、0.01%的钛、0.03%的钼、0.12的钒、0.01%的钙、0.15%的铜、0.2%的铌、0.01%的钐、0.15%的钴,佘量为铁进行备料;其中,铁、锰、锌、钛、钼、钙、钒、铜、铌、钐及钴分别以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锰、氧化锌、二氧化钛、三氧化钼、氧化铜、三氧化二铌、三氧化二钴、三氧化二钐的方式进行备料。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超,未经张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792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