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塔以及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68233.1 | 申请日: | 2014-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106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02 |
发明(设计)人: | 文典;孙大东;高峰;郎建;查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C02F9/08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许泽伟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电工程 鱼类 增殖 放流站 循环 水处理 以及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塔以及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水电工程建设进入高峰期,但是电站闸、坝的建设将原有鱼类分隔为上下两个群体,使其不能进行遗传基因的交流,削弱了种群的生存力,另外,在社会各界对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日益增加的趋势下,大型水电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和生态破坏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其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形象,甚至制约工程的建设与运行。为了保护水生生态,同时也是为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目前很多水电工程都要求设置鱼类增殖放流站。其目的是通过增殖放流原有自然河流中的重点、珍稀鱼类,尽可能减小工程建设对水生生态的破坏。
鱼类增殖放流站主要采取三种养殖模式,即循环水养殖模式、流水养殖模式和静水池塘养殖模式,由于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工程多处于高山峡谷地带,由于没有充足的水源,很多鱼类增殖放流站都采用循环水或者流水与循环水结合的运行方式。由于鱼类养殖弃水中有鱼类代谢物质以及饵料等物质的排出,会产生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细菌、原生/后生动物等污染物质。因此,循环水养殖模式并不是对养鱼弃水进行一个简单的循环回用,而是一种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对鱼类增殖放流站生产废水水质进行处理,达到养殖用水可循环利用的半封闭或全封闭、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但是国内针对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系统的分析研究目前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只有专门的渔业养殖废水水质(主要特点是密集型养殖,污染物浓度高)及相关处理工艺的介绍,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多养殖珍稀鱼类和重点经济性鱼类,养殖要求较高,密度低,污染物产生量也较低,有别于普通渔业养殖。这就造成很多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设计工艺也没有实质依据。
目前鱼类增殖放流站多参照渔业废水处理方式,采用多级过滤+多级生物+消毒+温控处理的方法。通过过滤去除悬浮物(SS)和较大的原生/后生动物等,通过生物处理去除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等,通过消毒去除细菌,增氧机增氧,最终通过温控处理使水达到一个适合鱼类养殖的温度,返回鱼池循环利用。另外沸石也广泛用于渔业废水处理行业,由于沸石具有较大的表面吸附力和离子交换能力,能有效的去处水中氨氮、总磷等物质,渔业中多采用投加沸石粉或者设置沸石过滤设备的方法改善养殖用水水质。渔业养殖沸石需要定期将沸石取出专门用盐水浸泡再重新投入使用。
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处理单元较多,每个处理单元都有一个独立箱体,占地面积大;
(2)多采用多级过滤和多级生物处理方法,一般适用于高密度养殖的渔业用水,运行维护较为复杂。对于低污染的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养殖用水不需要如此多的处理工序;
(3)直接投加沸石粉或设置沸石过滤设备,沸石与水的接触时间较短,反应不充分,污染物去处效果不理想;
(4)渔业养殖行业采用渔业养殖沸石再生需要将沸石取出专门用盐水浸泡,需耗费人力,通常要在沸石过滤器旁边,设置专门的溶盐池,增大占地面积;
(5)仅采用沸石处理,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率不高;
(6)循环净化后的水中溶解氧(DO)的含量通常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简单,运行和维护更加方便,同时可提高净化后水中溶解氧(DO)的含量的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塔;以及采用此处理塔组成的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循环水处理塔,所述处理塔由下至少依次包括泥渣收集区、第一筛板、填料过滤层、沸石流化床层、第二筛板;在第一筛板的下方,并且位于泥渣收集区的上方设置有废水入口;在第二筛板的上方设置有净水出口;在泥渣收集区的底部设置有污水排放口;在沸石流化床层的底部设置有空气入口。
进一步的是:所述泥渣收集区的底部为锥形结构,所述污水排放口连接到上述锥形结构的锥尖上。
进一步的是:沸石流化床层的底部为锥形结构,所述空气入口连接到上述锥形结构的锥尖上。
进一步的是:所述填料过滤层内的填料为石英砂与沸石组成的混合物料。
进一步的是:沸石流化床层内的填料为塑料悬浮小球,并且在塑料悬浮小球上设置有沸石材料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682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