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烟气脱硫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563468.1 | 申请日: | 2014-10-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17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 发明(设计)人: | 刘淑鹤;佟智丰;程明珠;王宽岭;陈高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23/72 | 分类号: | B01J23/72;B01J35/10;B01D53/86;B01D53/5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16045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气 脱硫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烟气脱硫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获取能源的途径尽管较多,但仍以燃料的燃烧为主。我国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煤炭的燃烧,预计今后几十年内,将仍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构成。锅炉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主要设备,工业锅炉烟气排放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据统计,大气烟尘排放总量的80%以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均来自煤的燃烧,绝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酸雨。
目前,对于烟气SO2的排放控制技术已有一百多种,可将其分成湿法和干法两种,其中湿法中的石灰石(石灰) -石膏法,已获得大规模的商业应用,约占世界现有烟气脱硫装置的85%。尽管如此,该湿法技术仍存在着一次性投资过高、运行费用昂贵、耗水量大、生成的石膏易造成二次污染、占地面积大、脱硫后尾气温度偏低需再热排烟等缺点,因此开发高效干法脱硫技术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干法脱硫工艺大多借助吸附剂吸附脱除烟气中的SO2,吸硫饱和后,脱硫剂进行再生,再生后的脱硫剂重新用于脱硫,构成闭路循环,再生时,硫大多以高浓度SO2的形态放出,可进一步加工成硫磺,液态SO2或硫酸,因此,将硫资源化利用,又避免了废物的转移,显示出极强的工业应用前景。
干法脱硫技术中的CuO/Al2O3烟气脱硫工艺日益受到关注,早在上世纪60年代,荷兰SHELL公司就启动了多孔氧化铝负载氧化铜(CuO/Al2O3)脱硫剂的研究。CN101181684A公开了一种用于烟气脱硫的吸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吸收催化剂以γ-Al2O3为载体,在其表面负载氧化铜和氧化铈,其中氧化铜的量为γ-Al2O3的质量的2.5-15.0%,氧化铈的γ- Al2O3的质量的2.5-15.0%。该方法制备的吸收催化剂,由于添加Ce作为助催化剂,对CuO/γ-Al2O3催化剂进行改性,增加了吸收催化剂寿命。CN101559367A公开了一种脱除SO2与NOx的一体化吸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主要采用具有强吸附力和催化活性的γ-Al2O3作为脱硫剂载体,助催化剂为二元复合金属盐和Zn(NO3)2,通过等体积浸渍方法制备了不同组分的CuO/γ-Al2O3吸收/催化剂,该脱硫剂不仅具有良好的脱除SO2的效果,并且对NOx也有良好的脱除效果。CN1375355A公开了一种脱除烟气中的SO2气体的脱硫剂及其制备工艺,脱硫剂以金属氧化物(铜、锌、铁、钠、镍、钛等的氧化物)为主要成分,有附着于载体的DS01型及各成分混合一次成型的DS02型两种。DS01型的制备工艺是先制备以Al2O3、ZnO、NiO、TiO2、Na2O为组份的载体,后将金属氧化物附着于载体上;DS02型的制备工艺是将金属氧化物、活化剂、粘合剂和造孔剂等混合一次成型为脱硫剂。
以上技术应用于烟气脱硫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上述脱硫剂的脱硫效率及硫容还有待于提高。由于脱硫反应是从颗粒表面向内部深入的,属于内扩散控制性的反应,而过高的载铜量也易造成微孔堵塞以及大孔缩径,因此如何使活性组分在载体上更加合理的分布,减弱内扩散的影响,提高活性组分的整体利用率,成为改善烟气脱硫反应活性的关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烟气脱硫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烟气脱硫剂,活性组分在载体孔道表面分布合理,具有较高的硫容和脱硫活性,在烟气脱硫反应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烟气脱硫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1)将含铜浸渍液分为两部分浸渍液A和浸渍液B,先用浸渍液A浸渍大孔前体,然后干燥备用;
(2)将步骤(1)所得物料与拟薄水铝石干胶粉、化学扩孔剂、助挤剂、胶溶剂混捏成可塑体,挤条、干燥、焙烧制得含铜氧化铝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634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