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油焦化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62515.0 | 申请日: | 2014-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60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张翊;吕庐峰;侯栓弟;王子军;张久顺;张哲民;马力;田志鸿;李学锋;何金龙;刘亚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55/04 | 分类号: | C10G5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油 焦化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油焦化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原油重质化、劣质化、高价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对轻质清洁燃料油的需求快速增长,再加上环保要求日趋严格,使得重油深度加工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炼油工业发展的重点。特别是劣质重油密度大、粘度高、重金属含量高、硫含量高、氮含量高、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等特点,给原油的加工(尤其是重油的二次加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目前提高重油转化深度、增加轻质油品产量的增值技术仍主要依靠焦化、渣油催化裂化和渣油加氢处理等工艺。其中,焦化是以脱炭工艺为主的劣质重油(特别是渣油)转化的首要手段。而延迟焦化工艺具有脱炭彻底、流程简单、技术成熟、装置投资较低等特点,已成为重油加工的重要工艺之一。
延迟焦化是一种深度热裂化的热加工工艺,能够将重油转化为焦化干气、液化气、焦化汽油、焦化柴油、焦化蜡油、焦炭等产品。通常把焦化汽油、焦化柴油与焦化蜡油的收率之和作为延迟焦化的液体收率,液体收率是焦化工艺最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常规的延迟焦化工艺主要流程是:重油在加热炉的辐射炉管内被快速加热升温到焦化温度(通常为490-515℃左右)后,从焦炭塔的底部进入焦炭塔,在焦炭塔中进行焦化反应,生成的焦炭留在焦炭塔中,生成的油气从焦炭塔顶逸出进入分馏塔中进行分馏,得到焦化气体(包括焦化汽油)、焦化柴油、焦化蜡油和塔底循环油。其中,焦炭塔一般为两个,两个焦炭塔轮流使用,其中一个充满焦炭后进行除焦,热物流切换至另一个焦炭塔进行焦化反应。焦炭塔内生成的焦炭为整块状,主要分为经济价值较高的针状焦、一般的海绵焦和较差的弹丸焦、过渡焦。除焦过程主要包括降低塔内焦炭温度的小吹汽、大吹汽、冷焦(注冷却水)、排水,清除塔内焦炭的卸顶盖和底盖、钻孔和切焦(用高压水枪)、上顶盖和底盖、暖塔(通蒸汽)等。
目前加工重油趋于劣质化,残炭值、沥青质及金属含量等的增加,给延迟焦化装置的操作带来了挑战,不仅产品分布变差、液体收率降低,而且原料在加热炉炉管内的结焦进一步加剧,直接影响到装置的长周期运转。此外,延迟焦化焦炭塔的除焦过程属于间歇操作,其程序多,耗时长,还会产生大量污水,不但增加了装置的能耗和操作成本,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为了提高延迟焦化的液体收率并延长延迟焦化的开工周期,石油炼制研究者研究和开发了相关的工艺技术。
例如,CN1599784A公开了一种生产各向异性自由流动细粒焦炭的延迟焦化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减压渣油原料与氧化剂在约150-325℃的温度下接触,然后进入加热炉加热到焦化所需的温度,接着在焦炭塔内生成各向异性自由流动的细粒焦炭。虽然该方法可以得到细粒焦炭,并且省去了清焦步骤,但是由于减压渣油原料在进入加热炉之前需要先与氧化剂接触发生氧化反应以及缩合反应,因此会进一步加剧加热炉炉管的结焦,从而影响了连续生产,该工艺难以工业化。
CN101619237A和CN101619238A公开了将延迟焦化与减压蒸馏过程相结合的工艺,提高了延迟焦化装置的液体收率,改善了重焦化蜡油的性质。但是,该方法仍然需要将延迟焦化原料在加热炉炉管中直接加热至焦化温度,因此,加剧了炉管的结焦,从而会缩短装置的开工周期。
此外,为了减缓延迟焦化装置加热炉炉管的结焦,石油炼制研究者研究和开发了相关的工艺技术。研究表明,往延迟焦化原料中加入稀释剂、自由基抑制剂、芳香烃类结焦抑制剂、阻焦剂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加热炉炉管的结焦,延长开工周期,但是加热方式通常都属于间接加热方式(通过加热炉炉管管壁换热加热),热效率低,因此炉管生焦问题不能得以有效解决,并且液体收率没有本质提升,焦炭塔除焦环保问题依然突出。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开发一种既能够改善加热炉炉管的结焦性能、又能够提高液体收率的重油焦化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延迟焦化设备不能同时实现改善加热炉炉管的结焦性能并提高液体收率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重油焦化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625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生物质型煤成型设备
- 下一篇:一种含蜡原料油加氢降凝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