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下行CoMP中基于信道隔离度的双门限用户划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38998.0 | 申请日: | 2014-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019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健;冯旭超;隆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24/04 | 分类号: | H04W24/04;H04W36/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温利平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行 comp 基于 信道 隔离 门限 用户 划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协作多点传输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讲,涉及一种下行CoMP中基于信道隔离度的双门限用户划分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通信系统中,为了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需要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和频谱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LTE-Advanced中采用协作多点传输与接收(CoMP,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s)以提高接收信号质量并减少空间干扰,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由于用户在同频下受到来自小区内和小区间的干扰,CoMP采用了联合处理和传输的方式,多个基站同时为多个用户服务而不是单一基站为本小区用户传输数据,来减少相互影响。通常CoMP可以分为协作调度/波束赋形(CS/CB)和联合传输(JT)。尽管它可以显著提升小区边缘用户和系统的平均吞吐量,但是由于协作需要在协议簇内的基站之间进行信令和数据共享,需要协作的用户数越多,信息交换产生的回程量越大,从而增加了系统复杂度和开销。因此,组成协议簇的时候协作基站的数量需要有所限制,用户也要根据自身接收信号质量的好坏来决定是否进行协作。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两种成簇方式-静态成簇和动态成簇。静态簇主要是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和和现场测量,一旦确定后就保持固定不变,所以比较容易去实现;而动态簇可以随着时间进行调整,来满足业务需求,适应信道的实时状态。在得到协议簇后,需要对用户进行划分,得到协作用户和非协作用户,再针对不同用户选择不同传输模式进行通信。
现有技术的静态簇中,用户划分的依据主要包括协作距离和信道隔离度。但是如果单纯采用协作距离进行用户划分,忽视了那些不在协议距离内却受到较强干扰的用户,对于这些用户来说,信号质量差却没有满足协作条件,得不到性能的改善。而信道隔离度考虑到了用户的信道信息和周边环境的联系,与协作距离相比,更能反映接收信号质量。
图1是CoMP系统模型示意图。如图1所示,下行链路蜂窝系统,整个蜂 窝系统由M个基站组成,每个小区内有相同的频率复用,每个基站有Nn根传输天线,n的取值范围为1≤n≤M,每个用户有一根接收天线;一个协议簇内有D个小区,一个小区内有Kd个用户,d的取值范围为1≤d≤D。Φ={u1,u2,u3,…,u|Φ|}表示簇内的用户集合,集合中的用户数量|Φ|满足如图1所示,该图中由3个相邻小区组成一个协议簇。
信道隔离度的计算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389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