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穿越式双小车岸桥装卸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35592.7 | 申请日: | 2014-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11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郭树旺;赵迎九;郑雪峰;杜蔚琼;倪华;肖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3/00 | 分类号: | B65G63/00;B66C11/00;B66C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50 | 代理人: | 周美华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越 小车 装卸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穿越式双小车岸桥装卸系统及方法,属于集装箱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集装箱运输时现代化港口的主要运输方式,集装箱的标准化、国际化促使港口的物料运输走向了机械化和自动化。随着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海上集装箱货物运输中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大,集装箱的吞吐量年复一年的增长,对港口集装箱转运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集装箱的海路运输和货物存放过程中,集装箱被分类叠放在一起,因此集装箱被卸船或者装船过程中需要集装箱装卸系统对其进行搬运。装卸系统的搬运效率是影响港口吞吐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装卸系统的装卸效率至关重要。
传统的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采用岸桥从集装箱船上起吊集装箱至等待在岸桥门架联系横梁下方的集卡,集卡将集装箱转运至堆场,堆场内的轮胎式龙门吊(RTG)或轨道式龙门吊(RMG)将集装箱从集卡上卸至堆场内堆存。尽管出现了一些利用AGV(自动导引车)转运集装箱,堆场内自动场桥卸箱的自动化码头,但其本质仍然是岸—拖—场装卸模式。岸—拖—场装卸模式有以下不足之处:岸桥装卸效率不能有效的提高,堆场内集卡以及RTG均为内燃机驱动,在工作时消耗大量燃料,在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不仅造成码头方运营成本大幅上涨,其排放的废气也会污染港口环境,不利于节能减排。综上所述,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加大,传统的和现在所使用的集装箱转运系统或多或少有一些技术缺点或技术瓶颈,因此研发一种高效的岸边集装箱转运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转运系统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岸桥装卸系统采用岸—拖—场装卸模式,该模式装卸效率低,进而提供一种装卸效率高的穿越式双小车岸桥装卸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穿越式双小车岸桥装卸系统,其包括岸桥系统,摆渡系统,场桥系统以及露天堆场系统;其中,岸桥系统和场桥系统位于摆渡系统的两侧,所述摆渡系统包括垂直于所述岸桥系统的岸桥结构长度方向设置的摆渡桥,沿着所述摆渡桥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竖向导轨结构以及若干可沿所述第一竖向导轨结构移动的摆渡小车;所述场桥系统包括立体场桥,设置在立体场桥内的若干第一横向导轨结构,以及至少一个可沿所述第一横向导轨结构移动的立体场桥转运小车;其中,所述摆渡小车顶部还设有第二横向导轨结构,当所述摆渡小车运行至所述第一竖向导轨结构与所述第一横向导轨结构交接处时,所述立体场桥转运小车可由所述第一横向导轨结构移动至所述第二横向导轨结构。
所述场桥系统还包括立体场桥起升小车,所述立体场桥起升小车可沿所述立体场桥上的第三横向导轨结构移动;其中所述第三横向导轨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横向导轨结构上方。
所述场桥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立体场桥下方对应的多个场桥堆区内的至少一个第一自动轨道车,所述第一自动轨道车可沿竖向导轨移动。
所述露天堆场系统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自动轨道吊,所述自动轨道吊沿其对应的露天堆区竖直设置;所述自动轨道吊上设有至少一个可竖直移动的轨道吊车。
所述轨道吊车上设有可横向移动的吊车吊具。
所述露天堆区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自动轨道车,所述第二自动轨道车可沿竖直轨道移动。
所述立体场桥朝向所述露天堆场系统的一侧设有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延伸并覆盖于所述露天堆场系统的露天堆区上方形成立体场桥快速通道。
所述立体场桥快速通道设有多个快速通道转运小车和多个快速通道起升小车。
所述立体场桥快速通道延伸至所述露天堆区外的集卡装卸区。
所述岸桥系统包括多个所述岸桥结构,所述岸桥结构包括上小车和下小车;其中,所述下小车包括可行走地安装在上小车导轨两侧的第一行走机构和第二行走机构,将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相连的刚性车架,以及连接在所述刚性车架下方的下吊具;所述刚性车架具有内腔尺寸大于上小车的外缘尺寸且用以供所述上小车穿过的结构空间,所述下小车满足以下条件:所述下小车的重力引起的稳定力矩ΣMs大于所述下小车的水平惯性力的倾覆力矩ΣMo。
所述刚性车架包括两个竖直架和一个吊具承载梁;两个所述竖直架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连接,所述吊具连接于所述吊具承载梁的正下方;两个所述竖直架与所述吊具承载梁之间形成U型的所述结构空间。
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外侧面连接在所述竖直架的上端内壁,且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正压在对应的第三导轨和所述第四导轨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355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木板自动连续分层输送机
- 下一篇:太阳能玻璃管自动码垛机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