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毒草莓的繁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10509.0 | 申请日: | 2014-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040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杨祖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家和农业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李艳 |
地址: | 215233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毒 草莓 繁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毒草莓的繁育方法。
背景技术
草莓营养丰富,口感好,老少皆宜,市场前景广阔,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然而,草莓病毒的危害可使草莓减产30%-80%。目前,虽然尚未找到根治草莓病毒的有效药物,但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草莓脱毒苗的快繁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脱毒草莓的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1)采芽,并取出芽胚;
(2)将所述的芽胚在32℃-40℃温度条件下脱毒25-35分钟;
(3)将脱毒后的芽胚放入培养基培养,以使芽胚长出丛生芽;
(4)将所述丛生芽的叶子取下,使用试管苗生根技术培养出完整的植株。优选地,所述的培养基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激素配成的营养液、有机成分、其他物质,所述的大量元素包括:硝酸钾1710mg/L-2090mg/L、硝酸铵1485mg/L-1815mg/L、磷酸二氢钾153mg/L-187mg/L、硫酸镁333mg/L-407mg/L、氯化钙396mg/L-484mg/L;所述的微量元素包括:碘化钾0.747mg/L-0.913mg/L、硼酸5.38mg/L-6.82mg/L、硫酸锰20.07mg/L-24.53mg/L、硫酸锌7.74mg/L-9.46mg/L、钼酸钠0.225mg/L-0.275mg/L、硫酸铜0.0225mg/L-0.0275mg/L、氯化钴0.0225mg/L-0.0275mg/L;所述的铁盐包括:乙二胺四乙酸二钠33.57mg/L-41.03mg/L、硫酸亚铁25.02mg/L-30.58mg/L;所述的有机成分包括:肌醇90mg/L-110mg/L、甘氢酸0.9mg/L-1.1mg/L、盐酸硫胺素0.36mg/L-0.44mg/L、盐酸吡哆醇0.45mg/L-0.55mg/L、烟酸0.45mg/L-0.55mg/L;其他物质包括:蔗糖27000mg/L-33000mg/L、琼脂2880 mg/L-3520mg/L。
优选地,所述的大量元素包括:硝酸钾1900mg/L、硝酸铵1650mg/L、磷酸二氢钾170mg/L、硫酸镁370mg/L、氯化钙440mg/L;所述的微量元素包括:碘化钾0.83mg/L、硼酸6.2mg/L、硫酸锰22.3mg/L、硫酸锌8.6mg/L、钼酸钠0.25mg/L、硫酸铜0.025mg/L、氯化钴0.025mg/L;所述的铁盐包括:乙二胺四乙酸二钠37.3mg/L、硫酸亚铁27.8mg/L;所述的有机成分包括:肌醇100 mg/L、甘氢酸1 mg/L、盐酸硫胺素0.4 mg/L、盐酸吡哆醇0.5 mg/L、烟酸0.5 mg/L,其他物质包括:蔗糖30000mg/L、琼脂3200mg/L。
优选地,所述的芽胚在35℃的温度下脱毒30分钟。.
优选地,步骤(1)中的从芽中取出芽胚的过程是在解剖镜下进行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采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芽胚在35℃的温度下脱毒30分钟后即能脱毒彻底又可以不伤害苗木。且本发明中所公布的培养基配方能够使苗木快速发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而本发明不受以下实施例的范围限制。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一种脱毒草莓的繁殖方法,一种脱毒草莓的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1)采芽,并取出芽胚,该过程需要借助解剖镜进行;
(2)将所述的芽胚在32℃-40℃温度条件下脱毒25-35分钟,优选地,在35℃温度下脱毒30分钟;
(3)将脱毒后的芽胚放入培养基培养,以使芽胚长出丛生芽;
(4)将所述丛生芽的叶子取下,使用试管苗生根技术培养出完整的植株。
实施例(一)
在步骤(3)中,培养基的配方为:
培养基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激素配成的营养液、有机成分、其他物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家和农业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未经苏州家和农业生物科技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105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