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吡咯钩吻素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55985.7 | 申请日: | 2014-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17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孙铭学;肖凯;赵杰;高焕焕;杨玉彦;裴志鹏;杜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91/22 | 分类号: | C07D491/22;A61K31/407;A61P25/26;A61P25/28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68 | 代理人: | 赵青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类 吡咯 钩吻素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类钩吻生物碱单体,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该类钩吻生物碱单体为吡咯钩吻素A、吡咯钩吻素B、吡咯钩吻素C,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吡咯钩吻素A
吡咯钩吻素B
吡咯钩吻素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类钩吻生物碱单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钩吻根常温干燥粉碎后,按料液比1 g:10 mL加入70%乙醇并在45-50 ℃下回流提取3次,将提取物浓缩后用20% H2SO4酸化至pH 3,乙酸乙酯1:1萃取3次,除去上层乙酸乙酯中的中性杂质后将水层用饱和Na2CO3溶液碱化至pH 9,用氯仿1:1萃取至氯仿层生物碱反应不明显,将多次萃取的氯仿层浓缩,回收氯仿后得到钩吻生物碱粗提物浸膏;
B、按质量体积比50mg:1mL,将浸膏溶解于氯仿中,按浸膏质量加入200-300目硅胶搅拌至氯仿完全挥干,用研磨器研磨,100目筛孔过筛后作为干法上柱样品;取浸膏质量10 倍的200-300 目硅胶干法装柱后将拌样样品装于硅胶上层,再加入约5cm厚200-300目硅胶及棉花作为缓冲层,用氯仿/甲醇100:0 至 50:50梯度洗脱,每梯度洗脱液为2-3倍柱体积,使用环己烷/乙酸乙酯/二乙胺100:4:0 至 0:100:30作为展开剂,根据薄层层析检测结果对成分相同或相似的馏分进行合并,共得到7个部分Fr. A-G;将A部分硅胶拌样后继续用硅胶柱进行分离,环己烷/乙酸乙酯/二乙胺100:0:1至 100:100:10梯度洗脱,使用环己烷/乙酸乙酯/二乙胺100:20:10 至 100:40:12作为展开剂,根据浓硫酸以及碘-碘化钾显色剂显示的薄层层析检测结果对成分相同或相似的馏分进行合并,使其分为20个部分Fr. A1-A20;
C、A8部分用氯仿溶解,8/10的200-300目硅胶拌样,样品10倍的硅胶柱分离,石油醚:乙酸乙酯:二乙胺100:0:10 至 0:100:10梯度洗脱,每5-6mL 为1 馏分,对每个馏分采用薄层层析检测,环己烷/乙酸乙酯/二乙胺100:30:6作为展开剂,根据浓硫酸以及碘-碘化钾显色剂显示的薄层层析检测结果对成分相同部分进行合并,其中石油醚:二乙胺60:1洗脱得到的有效部位用通用型ODS柱进一步分离,甲醇:水30:70 至100:0洗脱,50%甲醇的第三部分继续用ODS分离,50%甲醇洗脱后用葡聚糖凝胶柱进行分离,甲醇:氯仿50:50溶解并洗脱,得到吡咯钩吻素A;
D、A14部分用ODS柱分离,甲醇:水30:70至100:0梯度洗脱,每5-6mL 为1 馏分,对每个馏分采用薄层层析检测,环己烷/乙酸乙酯/二乙胺100:30:6作为展开剂,根据浓硫酸以及碘-碘化钾显色剂显示的薄层层析检测结果对成分相同部分进行合并,70%甲醇洗脱的有效部分用LH20分离,3倍柱体积的甲醇:氯仿50:50洗脱,每5-6mL 为1 馏分,将碘-碘化钾显色剂显示的有效部分合并,并进一步用HW-40F进行分离,3倍柱体积的甲醇:水90:10洗脱,得到吡咯钩吻素B;
E、 A-17部分用碱性硅胶柱分离,石油醚/乙酸乙酯/二乙胺100:10:1洗脱,第11部分用ODS柱分离,甲醇:水40:60至100:0梯度洗脱,每5-6mL 为1 馏分,对每个馏分采用薄层层析检测,环己烷/乙酸乙酯/二乙胺100:30:6作为展开剂,根据浓硫酸以及碘-碘化钾显色剂显示的薄层层析检测结果对成分相同部分进行合并,40%甲醇洗脱的主要部分用HW-40F进一步纯化,2倍柱体积的甲醇:水40:60洗脱,根据碘-碘化钾显色剂显示的薄层层析检测结果将有效部分合并,得到吡咯钩吻素C。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类钩吻生物碱单体在制备γ-氨基丁酸A受体抑制剂中的应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类钩吻生物碱单体在制备催醒、抗遗忘或兴奋呼吸中枢药物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5598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