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钢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448262.4 | 申请日: | 2014-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249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 发明(设计)人: | 唐伟;张良;申延智;任新意;齐海峰;万军;韩法;王少飞;闻杨;王飞;李靖;郭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B1/22 | 分类号: | B21B1/22;B21B3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11302 | 代理人: | 刘杰 |
| 地址: | 06320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钢 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轧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钢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酸轧产线投产以来,在生产高强钢和薄规格带钢时,高强钢轧制跑偏以及断带情况时有发生,对二级模型解析不透彻,导致现场问题没有方法解决,例如:高强钢轧制速度较低,压下分配不合理,轧机设定张力较低,轧制电耗较大,窜辊距离长,板形不良长度长等等,这些问题最终会导致轧制出的带钢质量不满足客户需求,一方面影响了对高端用户的稳定供货,一方面即使客户可以接受,也会对企业本身的形象造成影响。另外,断带和跑偏也会影响生产节奏,造成停机,从而影响轧机产量,进而影响公司的利润。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了提供了一种带钢轧制方法,以解决轧制出的带钢质量差、产量低,进而不满足客户需求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钢轧制方法,应用于带钢轧制模型,所述方法包括:确定所述带钢的参数;根据所述带钢的参数,设置机架组中每个机架的轧制力;设置所述带钢过焊缝时所述每个机架辊缝的抬升量;根据所述每个机架的轧制力和所述每个机架辊缝的抬升量,轧制所述带钢。
优选的,所述带钢的参数具体包括:带钢宽度或带钢厚度。
优选的,所述确定所述带钢的参数,具体为:判断所述带钢是否切边;若所述带钢切边,将切边后的带钢宽度作为所述带钢宽度。
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带钢的参数,设置机架组中每个机架的轧制力,具体为:根据所述带钢的厚度,设置所述每个机架的功率分配和每个机架的单位张力。
通过本发明的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本发明首先确定带钢的参数;然后根据带钢的参数,设置机架组中每个机架的轧制力;再设置带钢过焊缝时每个机架辊缝的抬升量;最后根据每个机架的轧制力和每个机架辊缝的抬升量,轧制带钢。因此,能够通过各个机架的负荷分配和单位张力的调整,达到了各机架轧制力均衡的预期目标,而且总轧制功率明显减小,仅为原有规程总消耗功率的87.43%,起到了在合理利用轧制设备的条件下减小能耗、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优化后的CVC窜辊幅值也明显减小,有利于减少勒辊、断带等事故的发生,在保证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提高了成品带钢的质量品质。
另外,本发明的轧制参数计算能够依据带钢实际宽度,不受切边与不切边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原料不切边情况下,轧机的设定宽度使用成品宽度而导致窜辊、防溅板宽度、ASC控制、轧制规程设定依据错误的问题,调整了程序使得轧机实际控制宽度能够依据切边剪是否切边决定,提高了板形控制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带钢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带钢轧制方法。
该方法具体应用于带钢轧制模型,该模型涉及高强钢二级设定张力优化;高强钢二级模型轧制策略优化;高强钢和薄规格自动抬辊缝技术;根据实际宽度变化进行轧制力设定。
请参看图1,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带钢轧制方法的流程如下:
S1,确定带钢的参数。
具体来说,带钢参数包含多种,例如带钢宽度,带钢厚度,带钢长度等等。
在确定带钢宽度时,确定带钢的参数,具体为:判断带钢是否切边;若带钢切边,将切边后的带钢宽度作为带钢宽度。
轧制力设定宽度计算时,对于酸轧不切边产品,程序自动识别原料宽度,不切边情况下,防止轧机的设定宽度使用成品宽度,这样导致窜辊、防溅板宽度、ASC控制、轧制规程设定依据错误的宽度设定,从程序上改进使得轧机实际控制宽度能够依据切边剪是否切边决定,避免了因切边与不切边影响计算准确性,提高了板形控制的精度。
S2,根据带钢的参数,设置机架组中每个机架的轧制力。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带钢的厚度,设置每个机架的功率分配(即负荷分配)和每个机架的单位张力。
例如,对于成品厚度h≤1.2mm的高强钢板带,请参看表1和表2。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482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