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藏菖蒲快速鉴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39023.2 | 申请日: | 2014-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801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士林;韩建萍;王丽丽;宋经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11 | 分类号: | C12N15/11;C12Q1/6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菖蒲 快速 鉴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材来源品种鉴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特异的SNPs位点鉴定藏菖蒲的方法。
背景技术
藏菖蒲(Acorus calamus L.)是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均有分布。作为藏族习用药材,藏菖蒲具有驱虫、抗菌、减脂、抗癌、抗糖尿病、抗炎、免疫调节、祛痰、防辐射等多种药理作用,同时对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也有明显的作用。但是其毒性也不容小觑,作为活性成分的β-细辛醚和α-细辛醚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正因为如此,美国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明令禁止食用藏菖蒲及其提取物。藏菖蒲(Acorus calamus L.)与本身变种(Acorus americanus)、同属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金钱蒲(Acorus gramineus Soland.)、香叶菖蒲(Acorus xiangyeus)、茴香菖蒲(Acorus macrospadiceus)、宽叶菖蒲(Acorus latifolius)亲缘关系很相近,属易混淆品。另外,藏菖蒲、水菖蒲、石菖蒲等在药材市场上叫法较乱,存在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现象。鉴于传统的性状鉴别对藏菖蒲与其近缘种的鉴定比较困难,尤其对于药材市场存在的藏菖蒲切片等的鉴别具有更大障碍。这就需要寻找到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将藏菖蒲药材、饮片加以鉴定区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藏菖蒲鉴定用SNPs标记。
本发明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藏菖蒲鉴定用SNPs标记在藏菖蒲鉴定中的应用。
本发明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藏菖蒲快速鉴定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藏菖蒲鉴定用SNPs标记,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中,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5’端起第23位藏菖蒲为C,其他物种为T;第205位藏菖蒲为G,其他物种为C或T。
本发明提供的SNPs可用于鉴定藏菖蒲,如果自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5’端起第23位为C和/或第205位为G,则鉴定为藏菖蒲,如果自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5’端起第23位为T、第205位为C或T,则待鉴定样品不是藏菖蒲。
本发明提供的藏菖蒲鉴定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以待测样品DNA为模板,扩增含有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片段;
2)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拼接后去除序列两端5.8S和28S基因区,获得完整ITS2内转录间隔区,通过分析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确定自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5’端起第23位和第205位的碱基。
其中,如果自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5’端起第23位为C和/或第205位为G,则鉴定为藏菖蒲,否则不是藏菖蒲。
本发明扩增时使用的引物序列为:
ITS2F 5′-ATGCGATACTTGGTGTGAAT-3′
ITS3R 5′-GACGCTTCTCCAGACTACAAT-3′
上述引物用于扩增藏菖蒲的ITS2序列。
本发明还提供含有上述引物的藏菖蒲鉴定试剂盒。
本发明方法适用性更广,能检测所有能提取出DNA的藏菖蒲任何样品。因此,能够实现藏菖蒲原植物与近缘种、药材、生饮片与混淆品的快速、准确鉴定。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藏菖蒲ITS2序列的扩增结果(1-11分别代表样品YC0046MT04-YC0046MT14)。
图2所示为藏菖蒲SNPs位点整体缩略图。
图2.1所示为藏菖蒲SNPs位点图(1-46bp)
图2.2所示为藏菖蒲SNPs位点图(176-215bp)
图3所示为C1主导变异和次要变异的种内变异序列(C1为藏菖蒲种内占99.19%的主导变异,C2为次要变异)。
图4所示为多拷贝峰图(C1主导变异峰图,C2次要变异峰图,在变异位点处可见多拷贝峰图)。
图5所示为藏菖蒲及混伪品NJ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藏菖蒲药材原料的鉴定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390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泡桐茎类制取生物质柴油
- 下一篇:一种山茶抗痤疮洗脸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