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伏逆变器电感的补偿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88083.6 | 申请日: | 2014-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042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廖小俊;舒成维;李世军;包有鹏;金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士惟新能源技术(扬中)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48 | 分类号: | H02M7/48 |
代理公司: | 32103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2200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逆变器 电感 补偿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基于光伏逆变器电感的补偿控制方法,通过硬件非线性电感与电流的变化,对其传递函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实现非线性特性电感补偿控制,采用当前非线性电感,降低了电感成本、压缩了体积、降低了系统噪音与功耗,提高光伏逆变器并网稳定性与可靠性,提高了系统发电效率。本发明解决了非线性特性电感在逆变器控制策略中的难点,技术方案可以应用到风电逆变器、UPS等电力电子拓扑电路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光伏逆变器电感的补偿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正面临着能源和环境两大问题,发展可再生的、清洁无污染的替代能源成为当务之急。太阳能由于其本身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
太阳能的优势在于:能量巨大,有很大的利用空间;环境不产生污染,是一种清洁能源;取用不竭,目前太阳还有40亿到50亿年的寿命,对于人类来说,不必顾虑太阳能源的枯竭;普遍存在且无需采掘和运输。
目前,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总体发电效率主要与太阳电池效率、逆变器效率和功率控制方式有关,在当前逆变拓扑电路中,主要分为DC/DC侧与DC/AC侧:
在DC/DC侧,采用Boost电路的光伏逆变器,其功率从1.5KW~30KW不等,一般覆盖了住宅用和商用中功率光伏逆变器的各个等级,该电感的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逆变器的整机的性能。这样的电感设计需要尽可能小地减小铁损和铜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非晶类磁性材料,在保持一定的电感量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铜线的内阻,其结果是因用铜量的增加,导致了昂贵的成本。
鉴于Boost升压电感的工作频率为16KHz~20KHz的特点,电感线圈中的损耗除了直流内阻损耗外,交流高频损耗占有很大的比例。
铁损则主要由磁性材质的特性所决定,为了减少铁损,须优化选取高频损耗特性好的材料(磁性材料的损耗优劣关系:铁氧体<非晶<铁硅铝<铁硅<纯铁粉芯)。
铜损包含下列四个方面:
(1)有效值电流流经直流内阻的低频直流损耗;
(2)高频交流分量引起的导线集肤效应产生的高频交流损耗;
(3)绕组层间由于高频电流集肤效应作用引起的接近效果高频损耗;
(4)气隙漏磁经过导体形成的涡流损耗。
铁非晶材料以其极高的抗饱和特性(Bs>1.5T)且高频损耗优于铁硅铝的特点,本应是最好的选择,但非晶磁致伸缩系数非常大,常常伴随较大的噪音;同时,虽然非晶采用厚度为20多μm的带材加工而成,带材的涡流损耗非常小,而作为电感磁材料使用时,由于需要开气隙而不得不切开端面,造成了端面层间的短路。当出现较高的ΔB变化(电感大纹波)时,磁芯被切开的端面会出现大的涡流损耗,造成其实际结果是在相同ΔB变化下,损耗磁芯损耗反而远远高于铁硅铝材料(由此可见,作为升压电感的磁性材料,非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众所周知,开关电源高频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工作频率的高频化,使得电路中的储能和换能被动元件尽可能地被减小,以到达高效率、低成本、小体积、快响应等的目的。所以,在保证性能和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采用小电感量,是光伏逆变器对Boost电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技术发展趋势。
然而,在不改变频率的情况下,减小电感量,虽然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但此时的纹波电流也随之加大,磁性材料内部的ΔB的增加,除了明显增加了非晶的磁芯损耗外,非晶气隙中的漏磁的成分的大幅增加,还直接导致周边铜绕线的涡流效应(感应加热原理)。因此,在使用非晶的设计时,为回避这一问题,不得不靠尽量提高电感量,减小电流纹波来减轻这一负担,其结果,为提高效率不得不增大电感同时使用大量铜材,这是非晶不利于小电感量应用的根本原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士惟新能源技术(扬中)有限公司,未经爱士惟新能源技术(扬中)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880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