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1,5‑环辛二烯/L‑苯丙氨酸为配体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85331.1 | 申请日: | 2014-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683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05 |
发明(设计)人: | 藏雨;史永强;贾宏葛;马立群;王雅珍;徐亮;高璇;李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齐哈尔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31/22 | 分类号: | B01J31/22;C08F38/00;C08F4/8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61006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辛二烯 苯丙氨酸 配体铑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以1,5-环辛二烯/L-苯丙氨酸为配体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铑催化剂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在实现催化剂国产化开辟了新局面,并将对我国羰基合成工业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目前,伴随着聚取代乙炔研究及应用领域的逐渐推广,出现了新问题,即在取代乙炔聚合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其聚合转化率和立体螺旋选择性,因此,探索新的活性更高、选择性更好的以各种L-氨基酸为配体的铑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1,5-环辛二烯/L-苯丙氨酸为配体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能极大提高取代乙炔聚合时的转化率和立体选择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以1,5-环辛二烯/L-苯丙氨酸为配体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的步骤如下:
(1)取L-苯丙氨酸(20mg,0.13mmol)和氢氧化钠(5.50mg,0.13mmol)置于一试剂瓶中,加入去离子水(0.6 mL),搅拌溶解,得到试剂A;
(2)取RhCl3·3H2O(50mg,0.239mmol)置于斜二口烧瓶中,在氮气的保护下,注入乙醇(3.0 mL)和水(1.0 mL)的混合溶剂,搅拌至完全溶解,加入1,5-环辛二烯(0.2ml,19.6mmol)搅拌30 min后,升温回流得产品[Rh(cod)Cl]2;
(3) 取[Rh(cod)Cl]2(30mg,0.06mmol)置于斜二口瓶中,充氮气保护,注入3mL甲醇搅拌溶解
(4)将步骤(1)所得的试剂A注入步骤(3)所得溶液中,搅拌2小时;
(5)将步骤(4)所得沉淀离心分离,抽真空干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以1,5-环辛二烯/L-苯丙氨酸为配体的新型铑配合物催化剂催化取代乙炔聚合时,能进一步提高其聚合转化率和立体选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Rh(cod)(L-phenylalanine)的核磁氢谱。
1H-NMR(600MHz, CDCl3, δ): 7.37-7.40(d, 1H, PhH), 7.30-7.33(d, 2H, PhH), 7.26-7.28(d, 2H, PhH), 4.47(s, 4H, -CH=CH), 3.70-3.73(m, 1H, CH2CHNH), 3.45-3.51(d, 2H, PhCH2), 3.10-3.14(m, 1H, NH), 2.23-2.40(d, 2H, CH2CH2), 1.17-1.86(d, 2H, CH2CH2)
图2为Rh(cod)(L-phenylalanine)的扫描电镜图。
从SEM图中可以观察到,催化剂呈现柱状形状且形态较好,从整个图形可以看出分布也比较均匀,排列紧密,大小均匀,粒径分布较窄且表面光滑,这主要是由于苯丙氨酸极易跟铑配位形成规则的结晶结构,导致形成特殊的圆柱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如下:一种以1,5-环辛二烯/L-苯丙氨酸为配体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的步骤如下:
(1)取L-苯丙氨酸(20mg,0.13mmol)和氢氧化钠(5.50mg,0.13mmol)置于一试剂瓶中,加入去离子水(0.6 mL),搅拌溶解,得到试剂A;
(2)取RhCl3·3H2O(50mg,0.239mmol)置于斜二口烧瓶中,在氮气的保护下,注入乙醇(3.0 mL)和水(1.0 mL)的混合溶剂,搅拌至完全溶解,加入1,5-环辛二烯(0.2ml,19.6mmol)搅拌30 min后,升温回流得产品[Rh(cod)Cl]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齐哈尔大学,未经齐齐哈尔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853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