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嘌呤类物质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79636.1 | 申请日: | 2014-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2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川崎寿;桥本贤一;中松亘;浅原贵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味之素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N1/20;C12P19/32;C12P19/40;C12R1/185;C12R1/07;C12R1/15;C12R1/19;C12R1/1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嘌呤 物质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了细菌的嘌呤类物质的发酵生产方法。嘌呤类物质作为调味品或医药品等的成分或其原材料在产业上有用。
背景技术
嘌呤核苷或嘌呤核苷酸等嘌呤类物质,通常通过使用了腺嘌呤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发酵进行工业生产。还可以进一步赋予这类菌株对嘌呤类似物或磺胺胍等试剂的抗性。作为用于发酵生产嘌呤核苷的菌株,已知有例如,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属的菌株(专利文献1-8)、属于短芽孢杆菌(Brevibacterium)(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属的菌株(专利文献9-10、非专利文献1)、和属于埃希氏菌(Escherichia)属的菌株(专利文献11)。
营养缺陷型菌株或药剂抗性菌株等突变株,典型地可以通过UV照射或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处理来诱发突变,使用适当的选择培养基挑选具有预期表现型的突变株而获得。
此外,也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生产嘌呤核苷的菌株的育种。例如,对于芽孢杆菌属细菌(专利文献12-21)、短芽孢杆菌(棒状杆菌)属细菌(专利文献22)和埃希氏菌属细菌(专利文献11),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赋予或提高嘌呤核苷的生产能力。具体而言,通过例如增强参与嘌呤核苷的生物合成的酶在细胞内的活性、降低在从嘌呤核苷的生物合成通路分支出来的其他化合物的合成反应中作为催化剂的酶活性,可以赋予或提高嘌呤核苷的生产能力(专利文献11)。
棒状细菌的yggB基因是大肠杆菌的yggB基因的同源物(非专利文献2、3),编码力敏感型通道(mechanosensitive channel)(非专利文献4、5)。在棒状细菌中,已知可以通过增加yggB基因的表达或保持具有特定突变的突变型yggB基因来提高谷氨酸的生产能力(专利文献23)。
然而,yggB基因与生产嘌呤核苷或嘌呤核苷酸等嘌呤类物质的关系未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38-23039号公报(1963)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昭54-17033号公报(1979)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昭55-2956号公报(1980)
【专利文献4】日本特公昭55-45199号公报(1980)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昭56-162998号公报(1981)
【专利文献6】日本特公昭57-14160号公报(1982)
【专利文献7】日本特公昭57-41915号公报(1982)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昭59-42895号公报(1984)
【专利文献9】日本特公昭51-5075号公报(1976)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公昭58-17592号公报(1972)
【专利文献11】国际公开第99/03988号册
【专利文献12】日本特开昭58-158197号公报(1983)
【专利文献13】日本特开昭58-175493号公报(1983)
【专利文献14】日本特开昭59-28470号公报(1984)
【专利文献15】日本特开昭60-156388号公报(1985)
【专利文献16】日本特开平1-27477号公报(1989)
【专利文献17】日本特开平1-174385号公报(1989)
【专利文献18】日本特开平3-58787号公报(1991)
【专利文献19】日本特开平3-164185号公报(1991)
【专利文献20】日本特开平5-84067号公报(1993)
【专利文献21】日本特开平5-192164号公报(1993)
【专利文献22】日本特开昭63-248394(1988)
【专利文献23】日本特开2007-097573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Agric.Biol.Chem.,42,399(1978)
【非专利文献2】FEMS Microbiol Lett.2003Jan28;218(2):305-9
【非专利文献3】Mol Microbiol.2004Oct;54(2):420-38.
【非专利文献4】EMBO J.1999,18(7):1730-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味之素株式会社,未经味之素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96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接触充电装置
- 下一篇:线圈一体型印刷基板、磁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