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切横流多滚筒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62460.9 | 申请日: | 2014-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08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李耀明;周伟;徐立章;唐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D41/06 | 分类号: | A01D41/06;A01D69/06;A01D43/08;A01F12/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切横流多 滚筒 联合收割机 传动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履带自走式切横流多滚筒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联合收割机在我国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联合收割机的技术也日渐成熟。但是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产量的提高以及高产水稻的普及,对联合收割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联合收获机在保证良好性能的前提下, 向高效、大功率、大喂入量方向发展, 以提高生产率。目前我国市场上存在的横轴流或者切流和横轴流组合的脱粒分离装置,都是单个滚筒或者两个滚筒,这两种脱粒分离装置的处理容量都有限,特别是在收获秆青叶茂的水稻时,容易发生堵塞,不能满足大喂入量、高效的收获要求。增加脱粒滚筒的数目不仅可以增大喂入量,同时也能提高脱粒分离的效果,从而提高生产率。但是滚筒的数量也不易过多,如果过多会不仅会增加功率的消耗,也使整机的传动变得复杂,所以本机采用一个切流滚筒和两个横轴流滚筒组合的脱粒分离形式。但是整机的主要工作部件不仅包括脱粒分离装置,还包括割台、输送槽、碎草装置、清选装置以及籽粒收集装置等,如何从整机的角度考虑这些主要工作部件的传动路径以及传动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发动机是整机工作部件动力的核心,如何把发动机的动力合理分配到各个工作部件上,是整个传动系统设计的关键所在,现在目前传统的机型都是采取的单侧传动的方式,这种形式的传动,传动距离远,需要增加过渡传动才能实现,这使得传动路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制造成本,同时远距离的传动加大了传动中功率的损耗;而且在增加过渡传动的同时,传动可靠性也降低了,直接会影响收获效率;而且这种形式的传动结构由于传动距离长、级数多,噪声以及振动都必不可避免的加大了。另一方面,我国联合收割机的传动大多采用链传动或者带传动的传动方式,而链传动和带传动各有特点, 链传动的特点是具有确定的传动比,传动精度高,转速高,传输扭矩比带传动大,寿命长,但链条磨损后不易调整易脱落。带传动的特点是传动噪声低,传输距离大,有过载保护作用,但是需要的张紧力大,有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使传动效率下降,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所以我们在设计传动系统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各工作部件的位置关系,还要考虑各工作部件的运动参数和作业要求,并以此来选择是采用链传动还是带传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一种能满足大喂入量收获要求的切横流多滚筒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切横流多滚筒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系统,把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系统“模块化”,并且根据各工作部件的位置关系和运动参数,选择合适的传动路径和传动方式,避免工作部件单边受力,使整机的传动路径合理、简单可靠,易于维护。
本发明提供一种切横流多滚筒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系统,包括发动机、中间轴、第一传动系统、第二传动系统和第三传动系统,所述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上带轮Ⅰ,所述发动机上带轮Ⅰ与所述中间轴右端设置的中间轴上的带轮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系统包括第一横轴流滚筒、切流滚筒、输送槽、第二横轴流滚筒和碎草滚筒,所述中间轴的左端设置中间轴上的链轮Ⅰ,所述中间轴上的链轮Ⅰ与所述第一横轴流滚筒左端设置的第一横轴流滚筒上的链轮Ⅰ通过双排链轮连接,所述第一横轴流滚筒的左端还设置第一横轴流滚筒上的链轮Ⅱ,所述第一横轴流滚筒上的链轮Ⅱ与所述切流滚筒左端设置的切流滚筒上的链轮连接,所述切流滚筒的右端设置切流滚筒上的带轮,所述切流滚筒上的带轮与所述输送槽右端设置的输送槽上的带轮连接,所述第一横轴流滚筒的右端设置第一横轴流滚筒上的链轮Ⅲ,所述第一横轴流滚筒上的链轮Ⅲ与所述第二横轴流滚筒右端设置的第二横轴流滚筒上的链轮Ⅰ连接,所述第二横轴流滚筒的左端设置第二横轴流滚筒上的链轮Ⅱ,所述第二横轴流滚筒上的链轮Ⅱ与所述碎草滚筒左端设置的碎草滚筒上的链轮通过双排链轮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24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