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自能式液态金属限流器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59670.2 | 申请日: | 2014-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1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吴翊;何海龙;荣命哲;杨飞;纽春萍;李美;李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H29/02 | 分类号: | H01H29/02;H01H29/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张波涛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自能 液态 金属 限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开关设备,适用于中低压领域限制交直流系统故障电流,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自能式液态金属限流器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系统容量的逐年增加,电网短路容量和短路电流水平也在不断增长,目前这已成为制约电网运行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研究有效的短路限流装置,以限制电力系统的短路容量,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已成为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建设、发展的迫切问题。到目前为止,应用于短路限流方面的技术主要有:串联限流电抗、固态短路故障限流、超导故障限流器、PTC电阻限流、或使用大容量断路器、限流熔断器等等。
串联限流电抗是以往用于限流的常规做法,但其在电网正常工作情况下,会不可避免消耗电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固态短路故障限流技术是随电力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限流方式,主要由常规电抗器、电力电子器件(可控功率半导体器件)和控制器构成,其拓扑结构形式多样,如在文献“Solid-State Current Limiter for Power Distribution Syetem”中提到的,用快速动作的可关断晶体管(GTO)开关与一个阻抗并联而构成的故障电流限制器,就是在短路故障发生时,通过GTO的关断,使电抗器串入线路,从而快速改变故障电网的阻抗和感抗参数,将故障电流限制在较低的水平。但是由于大电流电力电子器件存在的固有损耗问题,使其在应用上受到限制。
超导故障限流器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高温超导体以后而备受关注,其原理均为利用超导体S/N状态的转变来限流,如专利号为200610125194.3,专利名称为‘超导型混合限流开关’的专利固态开关和超导限流器串联后与电磁斥力式机械开关并联,在线路发生故障时,通过超导限流器的串入线路将电流限制在固态开关可分断的范围,并利用固态开关将短路电流开断。但是超导材料用于大功率场合方面的应用技术尚不成熟、可靠性差,同时由于超导体恢复到超导态时间较长,一般难以满足自动重合闸等方面的要求,还存在恢复时需要液氮等附属的冷媒及制冷设备,附加的损耗大等问题。
限流式熔断器是目前唯一商业化的故障电流限流器,利用熔断器的快速性可将短路电流在到达第一个峰值前强行限制,如专利号为200410025999.1,专利名称为‘大容量短路电流开断器’的专利用限流熔断器完成大过载电流和短路电流的开断,但是熔断器为单次动作,降低了系统运行的自动化水平,同时由于其自身起弧的时间较长,对于复杂结构的电网来说,牺牲了保护的选择性。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短路限流技术的缺陷或不足,为了研究更加有效的可重复使用的自复型短路限流方法,减轻断路器等各种电气设备的负担,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通过液态金属中燃弧时产生的气压推动压力抽板运动,并进一步挤压和拉长电弧,提高电弧电压从而提高限流能力的改进方法,该限流器能有效抑制短路故障电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自能式液态金属限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流器至少包括两块绝缘挡板(4),绝缘挡板上设有通流孔a(9),绝缘挡板之间放置有可动绝缘抽板(5),该可动绝缘抽板的两侧都设有通流孔b(9);液态金属(6)则淹没于通流孔a(9)、通流孔b(8)的,液态金属(6)通过通流孔a(9)在绝缘挡板(4)两侧实现流通,通流孔a(9)、通流孔b(8)在系统电流正常时形成稳定的电流通道;
正常导通情况下,额定电流通过绝缘挡板和可动绝缘抽板的通流孔b和通流孔a中的液态金属进行流通;
当故障发生时,所述限流器利用液态金属自收缩效应快速起电弧(12),部分液态金属在电弧(12)的作用下迅速气化并产生金属蒸气,可动绝缘抽板(5)在金属蒸气的作用下滑动,从而进一步挤压和拉长电弧(12),提高电弧(12)电压,实现快速有效限流;
故障切除后,可动绝缘抽板能够恢复至初始位置,液态金属快速回流,限流器进入所述正常导通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596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