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葡萄专用全水溶性肥料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55147.2 | 申请日: | 2014-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2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应平;吴桂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鑫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邓小兵 |
地址: | 618407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葡萄 专用 水溶性 肥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肥料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葡萄专用全水溶性肥料。
背景技术
葡萄是一种色艳味美且富有营养的水果。同时,葡萄还具有缓解低血糖、预防血栓、抗衰老、有助疾病康复等保健功能,因而,深受人们喜爱。
全世界葡萄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在各种果树中都占首位。葡萄适应性很强,在我国广大地区均在种植。葡萄栽培二年结果,第四到第六年进入盛果期,结果期长达40-60年,亩产鲜果1800-2500千克,按单价每千克10元计,每亩产值可达18000-25000元。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目前世界上有90多个国家种植葡萄,总面积约为11250万亩,年总产量约6500万吨,在各类水果中处于第二位,发达国家葡萄产量和面积分别占世界总量的65.6%和70.7%。其中欧洲葡萄产量和面积约占世界的一半,亚洲葡萄产量和面积占世界的近1/4。全世界葡萄产量的70%用于加工,并且主要加工成葡萄酒。目前,我国葡萄种植面积约600万亩,约占世界种植面积5.0%,产量约450万吨,位居世界第五(继意大利、法国、美国、西班牙之后),其中鲜食葡萄面积和产量比例占7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而酿酒葡萄约100万亩,占世界总产量的1.5%。
葡萄对氮的吸收从春季萌芽、展叶开始,至开花前后需要量最大,对磷的吸收从新梢生长开始至果实成熟。葡萄在整个生长期都吸收钾,是喜钾浆果。一般成年丰产葡萄园每生产1000千克葡萄果实需氮(N)3.8~7.8千克、磷(P2O5)、2.0~7.0千克,钾(K2O)4.0~8.9千克。吸收氮、磷、钾的比例约为1:0.6:1.2。在浆果生长之前,对氮、磷、钾的需要量较大,果实膨大至采收期达到高峰。此阶段供肥不足,会对葡萄产量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开花、授粉、坐果、果实膨大期对磷、钾的需要量较大。葡萄对硼的需要量也相对较多。为了预防葡萄的营养缺乏症,提高葡萄的品质和产量,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还需要铜、锌、锰、铁、硫、钼等营养素。
肥料是葡萄生长、果实的重要物质基础,肥料原料品质的优劣,配合比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葡萄生长、果实产量和品质。肥料中的各营养成分,对葡萄各生长期的正常生长和果实产量和品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葡萄种植的经济效益同样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国在葡萄施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有机肥施用比例较低,还有部分果农将未经腐熟的有机肥直接施入地里,不仅难以吸收利用,而且带来病菌等有害生物,还容易导致烧根现象;、盲目施肥现象较严重。葡萄园过量施肥,特别是滥用化肥的现象较为严重,部分果园出现了明显的肥害现象,不仅给农户自身带来损失,同时造成一系列的环境、气候问题;、有一小部分果农是很少施肥,土壤肥力无法满足果树正常生长;、肥料结构不合理,养分比例失衡。大部分果农已经具备一定的平衡施肥的思想,但局限于氮、磷、钾等单质肥料,对钙、硫等中量元素,铜、锌、锰、铁、钼、硼等微量元素无法施肥,造成葡萄营养缺乏,影响产量和质量;、使用传统的单质肥料和颗粒复合肥,因这些肥料的杂质含量较高,经常堵塞滴头,造成肥料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降低了葡萄种植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发展节水农业的大背景下,随着设施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等程度的不断提高,喷滴灌施肥技术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农业高附加值农作物水肥管理的主流技术。针对葡萄营养需求和土壤养分供应特性,实行“总量控制”和“分期调控”的原则,在微灌施肥合理优化灌溉的基础上,实现“少量多次”的供应施肥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根据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完全水溶性肥料将成为我国水溶性肥料的主导产品。因此,有必要研发葡萄专用全水溶性肥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鑫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鑫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551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