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孔铝或铝合金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46696.3 | 申请日: | 2014-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1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左孝青;陆建生;罗晓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1/08 | 分类号: | C22C1/08;C22C21/00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孔 铝合金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孔铝或铝合金的制备方法,属于多孔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具有通孔结构的多孔铝或铝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能量吸收、吸音减振、渗透流通、低热电导率等特性,在结构材料、噪音控制、过滤、隔热保温散热、电磁屏蔽、阻火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具有微孔结构的微孔铝或铝合金,由于孔结构的微细化,在以上应用领域的性能表现更为优越。
目前公知的多孔铝或铝合金的主流制备方法主要有渗流铸造法和粉末冶金法两种。
常规渗流铸造方法制备多孔铝或铝合金,是通过压力(正压或负压)将铝或铝合金熔体渗入到NaCl颗粒前驱体的孔隙中,冷却后水溶除NaCl颗粒得到多孔铝或铝合金。该方法可制备较大孔径(0.2mm以上)的微孔铝或铝合金,但对于微细孔径(0.1mm以下)的微孔铝或铝合金,由于铝或铝合金熔体填充微细颗粒困难而难以实现。
粉末冶金法,是从粉末途径出发,将铝或铝合金粉末与NaCl颗粒混合、压制后,加热到一定温度进行烧结。由于铝或铝合金的活性较大,其表面容易氧化,铝或铝合金颗粒越细小,则氧化越严重,常规的气氛烧结或真空烧结均难以获得冶金结合的微孔铝或铝合金。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公知多孔铝或铝合金制备技术难以获得微孔铝或铝合金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孔铝或铝合金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具有微孔结构可控、工艺简单、低成本的特点,可实现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采用铝或铝合金粉末和NaCl颗粒为原料,粉末混合后压制成坯,压坯加热到铝或铝合金熔点以下30~100℃进行真空热压实现铝或铝合金粉末间的冶金结合,真空热压坯冷却后,用水溶除真空热压坯中的NaCl颗粒,得到微孔铝或铝合金。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混合粉末坯的制备:采用粒度10~100μm的铝或铝合金粉末和粒度为10~100μm的NaCl颗粒为原料进行配料,其中,NaCl颗粒在混合粉末中的体积百分比为30~70%,铝或铝合金粉末和NaCl颗粒在混料机中混合1~3小时后,用压力机进行压制获得混合粉末坯;
(2)混合粉末坯的真空热压:将步骤(1)获得的混合粉末坯加热到铝或铝合金熔点以下30~100℃进行真空热压,真空热压时间为0.5~2小时,真空热压后随炉冷却得到真空热压坯;
(3)真空热压坯的后处理:将步骤(3)得到的真空热压坯用水溶除其中的NaCl颗粒,得到孔隙率30~70%、孔径范围与NaCl颗粒粒径范围相同的微孔铝或铝合金。
步骤(1)中所述铝或铝合金粉末为工业纯铝、铸造铝合金、加工铝合金粉末中的任意一种。
步骤(1)中当目标孔隙率小于50%时,所述NaCl颗粒的粒径小于铝或铝合金粉末的粒径;当目标孔隙率等于50%时,所述NaCl颗粒的粒径与铝或铝合金粉末的粒径相同;当目标孔隙率大于50%时,所述NaCl颗粒的粒径大于铝或铝合金粉末的粒径。
步骤(1)中所述混合粉末压制制坯的压力是100~500MPa。
步骤(2)中所述真空热压的真空度为10-2~10-3Pa,真空热压压力为20~50MPa。
步骤(3)中所述水溶除NaCl颗粒的方法为将真空热压坯置于室温流水中溶除NaCl颗粒,溶除时间为0.5~2小时。
本发明的原理是:
(1)混合粉末的颗粒粒径选用及孔结构控制原理
铝或铝合金粉末与NaCl颗粒粒径的选择,与目标孔隙率的大小有关。当目标孔隙率小于50%时,NaCl颗粒的粒径小于铝或铝合金粉末的粒径,以保证混合体中铝或铝合金粉末的主体网络结构,较小的NaCl颗粒填充铝或铝合金粉末的网络结构的空隙;当目标孔隙率等于50%时,所述NaCl颗粒的粒径与铝或铝合金粉末的粒径相同,NaCl颗粒的粒径与铝或铝合金粉末共同形成相互连接的网络结构;当目标孔隙率大于50%时,所述NaCl颗粒的粒径大于铝或铝合金粉末的粒径,以保证混合体中NaCl颗粒的主体网络结构,较小的铝或铝合金粉末填充NaCl颗粒网络结构的空隙。
最终获得的微孔铝或铝合金,其孔隙率与NaCl颗粒的体积百分比相同,其孔径由NaCl颗粒的粒径范围所决定。
(2)压坯的真空热压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466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