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细柱五加的离体快速繁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41385.8 | 申请日: | 2014-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21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郑生智;韦敏;吕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225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白***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五加 快速 繁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柱五加快速繁殖方法,属于植物的人工繁殖和栽培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五加始载于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称之为“五加皮”,列为上品。“气味辛,温。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此后在《名医别录》、《东华真人煮石经》等历代医药著作中均有五加的记载和描述。但是由于古代文献对五加原植物的描述不甚详细,而且五加属植物形态较为相似,经前人考证,五加皮来源于五加科(Araliaceae)五加属(Acanthopanax Miq.)植物。
经中国药典确定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的干燥根皮是中国药典中“五加皮”的唯一正品来源。五加皮为一味名贵滋补强壮药,具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特异功效,目前国内外均未见大面积人工种植报道,市场供应主要以采集野生资源为主,由于自然繁殖困难和采挖根皮的严重破坏,五加皮在国内中医药市场上已脱销几十年之久,即使在细柱五加的主产地华东、华中等地药材市场,五加皮也严重供不应求长期脱销。
由于细柱五加种子萌发率低,在生产应用中都是通过扦插育苗进行繁殖的。但是,长期的扦插繁殖是导致植物活力的减弱和带病毒的重要原因,并严重影响五加对逆境的抵抗能力及质量,且制约了五加的育种进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柱五加快速繁殖方法,进行规模化生产以及以细柱五加组培为基础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工作的需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该种细柱五加快速繁殖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A外殖体消毒:选取腋芽饱满且尚未萌发的嫩枝,摘去叶片,然后将枝条剪为约2cm的小段,每段带一对腋芽,采用多方式消毒漂洗后,用无菌水冲洗4~6遍,最后用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B腋芽诱导:将消毒好的细柱五加茎段切成1.0-1.5cm的带芽节段,接种到以下培养基中:WPM基本培养基,蔗糖20~40g/L,植物生长激素0.2~2.0mg/L,适当pH值下进行光照培养;
C腋芽培养:将腋芽萌发后培养20天左右的无菌苗茎尖用剪刀剪下,接种到以下培养基中:WPM基本培养基,蔗糖20~40g/L,植物生长激素0.2~2.0mg/L,适当pH值下进行光照培养;
D丛生芽诱导:将生长至8cm左右的芽苗切下,分成带有一对腋芽的小段:WPM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激素0.5~1.0mg/L,进行光照培养30~40天;
E生根培养:选取健壮的试管苗,经过修剪后,在含植物生长激素400~500mg/L浸泡10-15min后接种到如下培养基中:1/2WPM或WPM基本培养基,蔗糖20~40g/L,进行光照培养50~60天。
F炼苗移栽:将组培瓶盖打开,并添加一定量蒸馏水进行有菌条件驯化一段时间;用镊子将组培苗从瓶中取出,移栽到已经灭菌的栽培基质中,进行遮阴驯化3周,期间不定期的喷施1/2WPM营养液。
所述的细柱五加快速繁殖方法的延伸技术方案包括:步骤A中的多方式消毒漂洗为:用0.1%的安利洗涤液在摇床上震荡洗涤15~20min,流水冲洗30~60min后,再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的酒精漂洗30s,无菌水清洗4遍后,用含0.1%升汞灭菌50~60min。
所述的细柱五加快速繁殖方法的延伸技术方案包括:步骤B、C、D、E中 细柱五加快速繁殖所述的培养基中涉及的植物生长激素,包括6-卞基腺嘌呤(6-BA)、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赤霉素(GA3)、反玉米素(ZT)、3-吲哚乙酸(IAA)、多效唑其中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细柱五加快速繁殖方法的延伸技术方案包括:步骤B、C、D、E中细柱五加快速繁殖所述的培养条件为:光照周期10~16h/d,光照强度1000~3000Lux,培养温度22~26℃。
所述的细柱五加快速繁殖方法的延伸技术方案包括:步骤B、C中所涉及到的pH值范围为5.7~7.0。
所述的细柱五加快速繁殖方法的延伸技术方案包括:步骤F中添加蒸馏水5~10ml,进行有菌驯化2-3天。
所述的细柱五加快速繁殖方法的延伸技术方案包括:步骤B、C中所涉及到的植物生长激素包括吲哚丁酸(IBA)1.0~2.0mg/L,6-卞基腺嘌呤(6-BA)0.5~5.0mg/L,萘乙酸(NAA)0.1~0.2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未经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413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泥企业碳排放管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锗酸钙中空微米球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