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废气制热与制冷两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32401.7 | 申请日: | 2014-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578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义;尹红彬;任锦玲;赵玉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H1/18 | 分类号: | B60H1/18;B60H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废气 制热 制冷 两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废气制热与制冷两用装置,属于汽车节能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对燃料的有效利用率仅能达到三分之一左右,其余的能量通过冷却介质散热、废气排放等不同的形式被释放到大气中,不仅会对大气产生负面影响,还造成了严重的能源浪费,传统的汽车仅利用汽车废气进行取暖,而制冷系统由发动机带动空调压缩机进行,严重影响了汽车的动力性,增加了油耗,对于小排量的汽车,空调工作时动力不足、行驶速度缓慢,高速行驶时,空调就无法工作,因此回收利用汽车发动机废气余能进行空调制热与制冷实现一机两用,对于汽车节能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最大程度的实现制热与制冷,为汽车驾驶室提供暖风或冷风,不额外消耗燃料,对环境无污染,运行成本低的汽车废气制热与制冷两用装置,其技术内容为:
汽车废气制热与制冷两用装置由气动四通阀、废气取暖系统、ECU、废气制冷系统、温度设置开关、汽车驾驶室、风机、制冷与制热模式开关、气动三通阀组成,其特征在于:安装在汽车驾驶室内的温度设置开关、制冷与制热模式开关、气动四通阀均与ECU连接,汽车废气进入气动四通阀,气动四通阀分别与大气、废气取暖系统的废气进口、废气制冷系统的废气进口相连接,废气取暖系统的废气出口和废气制冷系统的废气出口均与大气连接,汽车驾驶室与风机的进风口连接,风机的出风口与气动三通阀的进风口连接,气动三通阀的一个出风口与废气取暖系统的进风口连接,废气取暖系统的出风口与汽车驾驶室连接,气动三通阀的另一个出风口与废气制冷系统的进风口连接,废气制冷系统的出风口与汽车驾驶室连接。
工作原理为:当需要制热时,通过转换制冷与制热模式开关,ECU根据制冷与制热模式开关提供的信号控制气动四通阀关闭通往废气制冷系统的阀门,废气进入废气取暖系统,ECU根据温度设置开关提供的数据控制控制气动四通阀的开度的大小,风机将驾驶室内的冷空气抽出,输送至废气取暖系统,经热交换后,将热空气输送至汽车驾驶室内。当需要制冷时,通过转换制冷与制热模式开关,ECU根据制冷与制热模式开关提供的信号控制气动四通阀关闭通往废气取暖系统的阀门,废气进入废气制冷系统,ECU根据温度设置开关提供的数据控制气动四通阀的开度的大小,风机将驾驶室内的热空气抽出,输送至废气制冷系统,经热交换后,将冷空气输送至汽车驾驶室内。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充分利用汽车废气能量实现制热与制冷,实现了一机两用,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效率,废气能量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该装置具有节能、环保、便于安装使用、机械运动部件少、运行成本低、噪声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中:1、汽车废气 2、气动四通阀 3、废气取暖系统 4、ECU 5、废气制冷系统 6、温度设置开关 7、汽车驾驶室 8、风机 9、大气 10、制冷与制热模式开关 11、气动三通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汽车废气制热与制冷两用装置由气动四通阀2、废气取暖系统3、ECU4、废气制冷系统5、温度设置开关6、汽车驾驶室7、风机8、制冷与制热模式开关10、气动三通阀11组成,其特征在于:安装在汽车驾驶室7内的温度设置开关6、制冷与制热模式开关10、气动四通阀2均与ECU4连接,汽车废气1进入气动四通阀2,气动四通阀2分别与大气9、废气取暖系统3的废气进口、废气制冷系统5的废气进口相连接,废气取暖系统3的废气出口和废气制冷系统5的废气出口均与大气9连接,汽车驾驶室7与风机8的进风口连接,风机8的出风口与气动三通阀11的进风口连接,气动三通阀11的一个出风口与废气取暖系统3的进风口连接,废气取暖系统3的出风口与汽车驾驶室7连接,气动三通阀11的另一个出风口与废气制冷系统5的进风口连接,废气制冷系统5的出风口与汽车驾驶室7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24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地隙自走式底盘及其底盘传动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钢丝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