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塑形个体化脊柱融合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30366.5 | 申请日: | 2014-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3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许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德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B17/70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沈志良 |
地址: | 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加***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塑 个体化 脊柱 融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塑形个体化脊柱融合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运动等功能。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和老龄化的趋势,脊柱相关疾病越来越明显突出。椎体/椎间融合术作为脊柱外科的一项重要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脱位、畸形、肿瘤等情况的治疗,尤其在退行性脊柱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椎体/椎间融合术采用的融合器大都由钛合金或聚醚醚酮材料制成,通过融合器的外部结构将椎体撑开来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和高度。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选取最合适的规格,这就要求在手术前必须准备好一套全部规格的融合器供选择,术中更需不断测试调整,不仅手术程序复杂,而且可能存在因规格不够细分造成不匹配的问题,从而造成植入物松动、椎体融合不全,严重可能导致手术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可塑形个体化脊柱融合器,可用于椎体间融合或跨节段的椎体融合,它能根据病人椎体的实际生理特点,自适应调整其高度及角度,由骨水泥的固化塑形使融合器稳定支撑上下椎体。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结构来实现:
一种可塑性个体化脊柱融合器,包括融合器的上钉板和下顶板,所述的上钉板和下顶板通过塑形弹簧连接在一起,上顶板和下顶板之间的距离、夹角变化通过塑形弹簧的弹性变形得到;塑形弹簧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有内生物硅胶圈和外生物硅胶圈,内生物硅胶圈通过上卡扣A和下卡扣A分别连接在上顶板和下顶板上,外生物硅胶圈通过上卡扣B和下卡扣B分别连接在上顶板和下顶板上;内生物硅胶圈、外生物硅胶圈、上顶板和下顶板形成封闭的内腔,容纳骨水泥。
进一步的,塑形弹簧的弹性和原始高度有多种规格,可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来选择。
进一步的,上顶板上表面和下顶板下表面均有凸起结构,可增加摩擦力,防止融合器窜动导致椎体失稳。
进一步的,内生物硅胶圈和外生物硅胶圈分别位于塑形弹簧的内侧和外侧,通过卡扣A和卡扣B连接在上、下顶板上,形成封闭的内腔,用于容纳骨水泥。
进一步的,靠近上顶板的外生物硅胶圈上有一骨水泥注入孔,用于骨水泥的注入。
进一步的,从外生物硅胶圈上的骨水泥注入孔注入骨水泥,充满骨水泥内腔,使融合器固化塑形,提供足够大的抗压强度。
进一步的,上顶板、下顶板、内生物硅胶圈形成内腔,填充骨质。
进一步的,上顶板上开有一骨质注入孔,骨质经过骨质注入孔进入融合器的内腔。
进一步的,从上顶板的骨质注入孔向骨质内腔注入骨质,充满骨质内腔,促进骨性融合。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半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压缩位、完全撑开位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加注骨水泥后固化塑形及横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植入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固化塑形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自动调整角度后固化塑形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
1—上顶板;1a—上顶板的凸起结构;1b—上顶板的横向槽;1c—上顶板的骨质注入孔;1d—上顶板的卡槽;1e—上顶板的环形槽;2—下顶板;2a—下顶板的凸起结构;2b—下顶板的横向槽;2c—下顶板的卡槽;1d—下顶板的环形槽;3—复位弹簧;4—外生物硅胶圈;4a—骨水泥注入孔;5—内生物硅胶圈;6—上卡扣A;7—上卡扣B;8—下卡扣A;9—下卡扣B。
具体实施方案
如图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可塑形个体化脊柱融合器,包括融合器的上钉板(1)和下顶板(2),其特征在于上钉板(1)和下顶板(2)通过塑形弹簧(3)连接在一起,上顶板(1)和下顶板(2)之间的距离、夹角变化通过塑形弹簧(3)的弹性变形得到;塑形弹簧(3)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有内生物硅胶圈(5)和外生物硅胶圈(4),内生物硅胶圈(5)通过上卡扣A(6)和下卡扣A(8)分别连接在上顶板(1)和下顶板(2)上,外生物硅胶圈(4)通过上卡扣B(7)和下卡扣B(9)分别连接在上顶板(1)和下顶板(2)上;内生物硅胶圈(5)、外生物硅胶圈(3)、上顶板(1)和下顶板(2)形成封闭的内腔,容纳骨水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德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嘉兴德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03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