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炼钢废渣降低工业废水硬度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97830.5 | 申请日: | 2014-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37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贲宏元;陈小芸;陈景明;孙朝庆;谢汕汕;卢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地址: | 21003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炼钢 废渣 降低 工业废水 硬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炼钢废渣降低工业废水硬度的方法,属于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钢铁企业属于工业耗新水,废水排放大户,吨钢耗新水的指标较高,2009年为8.35m3/t坯,但是,回用水利用率只有75%,每天都有大量处理过的回用水直接排放。这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回用水中的硬度比工业新水高得多[回用水的硬度在400~500mg/L(以CaCO3计),平均在320mg/L左右],并有上升趋势,而工业新水的硬度在120~150mg/L(以CaCO3计),高硬度的回用水增加了用水系统结垢的倾向,限制了回用水的使用范围。
常用的降低废水硬度的工艺主要有:
离子交换法:原水经过预处理(过滤、杀菌)后,采用特定的阳离子交换器(通常使用氢离子交换器、钠离子交换器),以氢、钠离子将水中的钙镁离子置换出来,从而达到降低硬度的目的。这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标准方式。主要优点是:效果稳定准确,工艺成熟。主要缺点是:离子交换器再生时使用盐酸(HCl),易产生酸雾,对职工有身心健康伤害。需要建造一独立的处理站房,投资高,对职工的要求也较高。
膜分离法:原水经过预处理(过滤、杀菌)后,采用超滤及反渗透膜拦截水中的钙镁离子,从而从降低水的硬度。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效果明显而稳定,处理后的水适用范围广;但是对进水压力有较高要求,设备投资、运行成本都较高。
降低硬度这两种常用的方法,投资高运行成本高。适用于处理水量不大(每小时100~200吨),水质要求很高(电导率小于10μs/cm)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一种利用炼钢废渣降低工业废水硬度的方法,废物利用的同时能大大降低水质硬度。处理后的水质能满足生产工艺需求,投资低,而且处理成本也很低。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炼钢废渣降低工业废水硬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工业废水加入钢渣后进行澄清过滤,滤渣沉淀后进入储泥池,滤液再加入质量百分浓度为98%的浓硫酸,钢渣的加入量为20-30g/L,浓硫酸的加入量为:15-25mg/L。
所述的利用炼钢废渣降低工业废水硬度的方法,钢渣的加入量为20g/L,浓硫酸的加入量为20mg/L。
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炼钢所产生的废渣,这种炼钢所产生的废渣中含有大量的石灰,因为炼钢时添加了造渣剂(石灰),属于废物利用,并且炼钢废渣由于有大量空隙,故还有吸附功能(类似活性碳),能去除水中悬浮物,因此对水的净化更彻底。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利用炼钢废渣降低工业废水硬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工业废水加入钢渣后进行澄清过滤,滤渣沉淀后进入储泥池,滤液再加入质量百分浓度为98%的浓硫酸,钢渣的加入量为20-30g/L,浓硫酸的加入量为:15-25mg/L。
所述的利用炼钢废渣降低工业废水硬度的方法,钢渣的加入量为20g/L,浓硫酸的加入量为20mg/L。
由于水中硬度分为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通常说的总硬度是指两者之和)。“暂时硬度”指因Ca(HCO3)2、Mg(HCO3)2引起的硬度,而余下“永久硬度”指因CaCl2、MgCl2、CaSO4、MgSO4引起的硬度。暂时硬度可以通过投加适量药剂进行处理,从而降低了水的部分硬度(即降低了水中的总硬度)。回用水厂工业废水中暂时硬度>80mg/L。
在实验中,投入钢渣进行实验:
实验条件:原水水质:pH=8.3,总硬度=329mg/L,暂时硬度=106mg/L
钢渣:10,15,20,25,30g/L
[钢渣里面所含石灰乳(Ca(OH)2):20,30,40,50,60mg/L]
注:钢渣中石灰乳的含量经检测是0.2%。
化学反应:
Ca(HCO3)2+Ca(OH)2→CaCO3↓+H2O+CO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978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