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边横向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71875.5 | 申请日: | 2014-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7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吴焕挺;韩雁;张世峰;张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松海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横向 扩散 场效应 晶体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功率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边横向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LDMOS)。
背景技术
功率集成电路PIC(Power Integrated Circuit)是将功率器件、控制电路、信号处理电路等集成在同一芯片中的特殊集成电路。PIC作为集成电路中的一个分支,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分立器件相比,PIC不仅在电路性能、稳定性和功耗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在降低成本、减小体积和重量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潜能。正是由于这些优势,PIC被广泛运用于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消费类电子、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等诸多应用领域。而横向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LDMOS(Lateral double-diffused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由于具有工作电压高,工艺简单,易于和低压CMOS电路在工艺上兼容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功率集成电路驱动输出级。
在半桥驱动应用中,考虑到芯片面积以及生产成本等问题,输出开关电路的高边和低边LDMOS一般均采用N型沟道器件(电子迁移率为空穴迁移率的2~3倍,若要达到相同的电流驱动能力,P型LDMOS器件面积需要为N型LDMOS器件面积的2~3倍)。当输出开关电路处于工作状态,且高边LDMOS导通时,其源极电压接近电源电压。因此,相比与低边LDMOS,高边LDMOS在结构设计上存在另一个挑战,即需要隔离源电极和衬底之间的高电压,以防止发生击穿进而导致产生噪声、闩锁等可靠性问题。
传统高边LDMOS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101是P型衬底,102是N-外延层,103是P+埋层,104是P+对通隔离,105是场氧,106是P-top层,107是P-体区,108是P-体区接触P+,109是LDMOS N+源电极,110是栅氧层,111是多晶硅栅电极,112是LDMOS N+漏电极。当高边LDMOS导通时,P-体区107和N+源电极109接近电源电压,处于高压状态。P+对通隔离104和P-体区107之间的漂移区用以承担源电极和衬底之间的电压,避免源电极和衬底在正常工作电压下发生击穿。然而,该结构适用于中低工作电压。对于较高工作电压(电源电压大于500V),源电极和衬底之间会提前发生雪崩击穿。因此,针对较高工作电压的应用,需要改进传统高边LDMOS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边横向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LDMOS),在源电极和衬底之间采用Double Resurf(双重降低表面电场)技术,大大提高了源电极和衬底之间的隔离能力,满足器件在较高工作电压领域的应用。
本发明解决所示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放案是:
一种高边横向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包括:P型衬底,N-外延层,P+埋层,P+对通隔离,场氧,P-top层,P-体区,P-体区接触P+,N+源电极,栅氧层,多晶硅栅电极,N+漏电极。所述P型衬底的上面是N-外延层。所述N-外延层的一侧设有P+埋层和P+对通隔离,用以隔离不同类型的器件。所述N-外延层的另一侧设有N+漏电极和N+源电极,且N+源电极位于N+漏电极和P+对通隔离之间。N+源电极设置于P-体区之内,P-体区内还设有体区接触P+。N+漏电极和N+源电极之间设有P-top层。P-top层上方设有场氧。P-体区和上述P-top层之间区域上方设有栅氧层。栅氧层上方设有多晶硅栅电极。P-体区和P+对通隔离之间还设有另一个P-体区,P-体区内设有体区接触P+。两个P-体区之间设有另一P-top层,P-top层上方设有场氧,场氧上方设有多晶硅栅电极。P-体区和P+对通隔离之间区域上方设有场氧;进一步,P-体区和P+对通隔离之间设有另一个P-体区,P-体区内设有体区接触P+。P-体区和P-体区之间设有P-top层。
所述的另一个P-体区和体区接触P+,其连接电位与衬底一致,即接零电位。
本发明中:当高边LDMOS导通时,器件漏源电压降很小,源电极电压接近电源电压。由于衬底、P+对通隔离和P-体区均接零电位,N-外延层和P型衬底之间的垂直PN结处于反偏状态。同时,N-外延层和P-体区之间的横向PN结也处于反偏状态。随着源电极电压的加大,两个PN结的势垒区不断扩展且相互作用,其作用的结果使势垒区沿表面向P-体区边沿延伸,最终使整个漂移区耗尽,表面电场降低。垂直PN结先于表面电场达到临界电场而发生理想的体内击穿。由于源电极和衬底之间采用了Double Resurf技术,所以源电极和衬底之间的雪崩击穿电压大大提高,即隔离性能有了很大的改进,满足了较高工作电压领域的应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18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