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纳米碳酸钙吸附漆雾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55427.6 | 申请日: | 2014-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28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陈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曦 |
主分类号: | B05B15/12 | 分类号: | B05B15/12;B05B1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何会侠 |
地址: | 710065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纳米 碳酸钙 吸附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附漆雾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纳米碳酸钙吸附漆雾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汽车喷涂领域,传统上采用湿法喷涂技术对汽车喷涂后产生的漆雾进行处理,该技术主要利用液体物质(如水、油、有机溶液或无机溶液)对漆雾进行捕捉,将其溶解在液体中后再进行处理。但利用该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运行成本高,同时工作区污染严重,不能满足环保要求。并且该方法对漆雾的处理能力差,其漆雾被捕捉溶解后也需要进行再处理,其工艺复杂且难以回收利用。
目前很多汽车生产线开始利用干式喷涂技术对多余的漆雾进行回收处理。干式喷漆技术主要利用石灰石对漆雾进行过滤吸附,有的会在利用石灰石吸附前加一道漆雾过滤棉,以提高对漆雾的过滤吸附能力。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石灰石的使用量极大,同时其吸附漆雾后的石灰石作为建筑材料的价值也降低,无法再利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在干式喷涂技术中利用纳米级的材料对漆雾进行回收处理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当前已有人利用活性炭对漆雾进行回收处理。但活性炭的使用寿命有限,需要频繁更换以保持其对喷雾有效的吸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纳米碳酸钙吸附漆雾的方法,充分利用纳米碳酸钙巨大的比表面积对漆雾进行捕捉处理,使其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同时吸附喷雾后的纳米碳酸钙经过再处理后可以作为添加剂应用到涂料中去,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并且纳米碳酸钙表现出了良好的长期持续性,在以成形体的形式提供使用时,其形状容易加工,适合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纳米碳酸钙吸附漆雾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纳米碳酸钙制备成所需要的纳米碳酸钙成形体,所述的纳米碳酸钙成形体利用载体形成或不利用载体形成;
步骤2:将纳米碳酸成形体封闭后放置于漆雾环境中,同时将浓度计也放置于漆雾环境中,测量出漆雾的初始浓度;
步骤3:将封闭的成形体打开,在打开期间,观察浓度计的读数,
若浓度计的读数未达到0,但浓度计的读数已经基本保持不变了,则此时纳米碳酸钙对喷雾的吸附已达到饱和,若需要继续吸附漆雾则更换另外的纳米碳酸钙成形体;
若浓度计的读数快速变化达到0,则漆雾环境中的漆雾已被吸附完,但纳米碳酸钙对喷雾的吸附未达到饱和,还能够再次使用;
若浓度计的读数缓慢变化达到0,则漆雾环境中的漆雾已被吸附完,且纳米碳酸钙对喷雾的吸附也基本达到饱和。
所述纳米碳酸钙成形体若利用载体形成,则载体为通孔结构的蜂窝状,将纳米碳酸钙附着在蜂窝结构的表面制作成一种成形体——纳米碳酸钙网。
所述纳米碳酸钙成形体若不利用载体形成,则成形体的形状为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状。
所述纳米碳酸钙成形体中单位质量的纳米碳酸钙对喷雾的饱和吸附量为:
AQ=(Σ(Ci1-Ci2))*V/M
其中:Ci1、Ci2分别为第i次吸附过程中喷雾的初始浓度和吸附平衡浓度,V为漆雾环境的体积,M为纳米碳酸钙成形体中的纳米碳酸钙质量。
所述纳米碳酸钙的粒径为10nm~100nm。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充分利用纳米碳酸钙的巨大比表面积,极大地提高了其对喷雾的吸附能力,大大降低了纳米碳酸钙的使用量,从而有效地节约了成本。
(2)对吸附喷雾后的纳米碳酸钙可以进行回收利用,满足日益提高的对环保的诉求。
(3)纳米碳酸钙具有良好的长期持续性,在以成形体的形式提供使用时,无需频繁更换。
(4)纳米碳酸钙制作的成形体形状可以任意加工,容易制成各种复杂的形状,适合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5)纳米碳酸钙的粒径可以通过配方在10nm~100nm的范围内调节,适合对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漆雾进行吸附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纳米碳酸钙的微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纳米碳酸钙粉末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设计的一种成形体——纳米碳酸钙网的示意图。
图4是很据本发明设计的一种成形体——纳米碳酸钙网前四次吸附过程中喷雾浓度的变化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原理和工作过程做如下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曦,未经陈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554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沟槽式填料栅格的图像传感器
- 下一篇:可调节晶体管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