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串联式墨斗辊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25957.6 | 申请日: | 2014-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34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武明凯;张宪;王伟;刘天亮;谢清松;黄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印钞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F31/10 | 分类号: | B41F31/1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凯;詹永斌 |
地址: | 61113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串联式 墨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印刷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串联式墨斗辊。
背景技术
在印刷机械中,供墨机构是印刷机的必要组件,一般由墨斗、墨斗辊和传墨辊组成。墨斗储存油墨,墨斗辊沿出墨方向作单向间歇转动,使墨斗辊表面沾上墨层并向传墨辊输送油墨,传墨辊在墨斗辊与窜墨辊之间来回摆动,传递油墨。
常规的墨斗辊是表面具有同一直径的长轴,保证墨斗辊整体表面与墨斗中的油墨同时接触,从而带走油墨并向下传递。当墨斗中同时储存多色油墨时,普通印刷机在隔色墨斗中采取隔色片弧面与墨斗辊弧面紧密结合的密封方式,但是由于挤压的原因,该方式仍然会导致油墨窜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同时传递多色油墨,而且有效避免发生油墨窜色问题的串联式墨斗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串联式墨斗辊,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芯轴以及套接在支撑芯轴上且沿支撑芯轴轴向串联的若干墨斗环,所述若干墨斗环互不相连共同构成墨斗辊的传墨表面,所有墨斗环直径一致且分别对应墨斗中某一段位置,在传墨过程中,所有墨斗环同时转动且保持相同的转动速度及角度,每个墨斗环与支撑芯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本发明所述的串联式墨斗辊,其在所述支撑芯轴表面、沿其轴向设置有第一键槽,在所述第一键槽内设置有与之匹配的平键并由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墨斗环的孔径内设置有与所述平键配合的第二键槽,所述每个墨斗环可沿支撑芯轴调整轴向位置,在调整到位后由连接件与支撑芯轴固定连接为一体。
本发明所述的串联式墨斗辊,其:所述墨斗环分为传墨段以及传墨段两端的连接安装段,所述连接安装段的直径小于传墨段的直径,所述传墨段两侧的端面为隔色端面。
本发明所述的串联式墨斗辊,其所述隔色端面与墨斗环的轴向垂直。
本发明使墨斗辊的传墨表面通过若干个互不相连的墨斗环构成,每个墨斗环的位置仅带走与其相接触部位的油墨,从而实现指定位置给墨,当墨斗中同时储存多色油墨时,串联式墨斗辊可根据需要调节墨斗环轴向位置,每个墨斗环仅与一色油墨接触,而且与隔色墨斗采用端面密封的方式,改进了现有隔色原理,从技术上为精确隔色创造了条件,有效避免了发生油墨窜色的质量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支撑芯轴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中墨斗环的剖面图。
图中标记:1为支撑芯轴,2为墨斗环,2a为传墨段,2b为连接安装段,3为平键,4为隔色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一种串联式墨斗辊,包括支撑芯轴1以及套接在支撑芯轴1上且沿支撑芯轴1轴向串联的若干墨斗环2,所述若干墨斗环2互不相连共同构成墨斗辊的传墨表面,所有墨斗环2直径一致且分别对应墨斗中某一段位置,在传墨过程中,所有墨斗环2同时转动且保持相同的转动速度及角度,使油墨传递均匀,同时每个墨斗环2与支撑芯轴1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避免在传墨过程中发生滑动。墨斗辊表面被分割为若干个互不相连的墨斗环,每个墨斗环仅带走指定部位的油墨,可实现单体互不干涉的给墨,并可根据工艺要求实现轴向可调,定位给墨,而且每个墨斗环只与墨斗中的一段位置接触,因此表面只沾上对应位置的油墨,避免油墨互窜。
如图2所示,在所述支撑芯轴1表面、沿其轴向设置有第一键槽,在所述第一键槽内设置有与之匹配的平键3并由螺钉固定,平键尺寸由支撑轴轴向、周向尺寸及工艺要求决定;在所述墨斗环2的孔径内设置有与所述平键3配合的第二键槽,所有墨斗环安装在同一支撑芯轴上,所述每个墨斗环2可沿支撑芯轴1调整轴向位置,在调整到位后由螺钉与支撑芯轴1固定连接为一体,避免发生滑动。支撑芯轴转动时,每个墨斗环由支撑芯轴、平键传动,与支撑芯轴同时转动,并保证相同的运动速度。
如图3所示,所述墨斗环2分为传墨段2a以及传墨段2a两端的连接安装段2b,所述连接安装段2b的直径小于传墨段2a的直径,所述传墨段2a两侧的端面为隔色端面4,所述隔色端面4与墨斗环2的轴向垂直。所述墨斗环的传墨段两端隔色端面与隔色墨斗配合,采用端面配合的密封方式,改进了现有隔色片弧面与墨斗辊弧面紧密结合密封的隔色原理,从技术上为精确隔色创造了条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印钞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未经成都印钞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259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流动光化学反应发生器
- 下一篇:钴盐自动投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