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冲压件机器人焊接工作站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15968.6 | 申请日: | 2014-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15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环龙智能系统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173 | 分类号: | B23K9/173;B23K9/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130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冲压 机器人 焊接 工作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焊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冲压件机器人焊接工作站。
背景技术
焊接机器人是从事焊接(包括切割与喷涂)的工业机器人,焊接机器人主要包括机器人和焊接设备两部分,冲压件焊接机器人生产线比较简单的是把多台工作站(单元)用工件输送线连接起来组成一条生产线。这种生产线仍然保持单站的特点,即每个站只能用选定的工件夹具及焊接机器人的程序来焊接预定的工件,在更改夹具及程序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这条线是不能焊其他工件的;另外,冲压焊接专机适合批量大,改型慢的产品,而且工件的焊缝数量较少、较长,形状规矩(直线、圆形)的情况;焊接机器人系统一般适合中、小批量生产,被焊工件的焊缝可以短而多,形状较复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冲压件机器人焊接工作站,实现了冲压壳体和螺杆的连续组对和连续焊接,充分提高了机器人使用率及生产效率,相对于传统的生产模式,本发明在生产效率上提高了12倍。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冲压件机器人焊接工作站,主要包括回转平台、清枪剪丝站、工装夹具三大部分,该工作站由弧焊机器人、回转变位机、工装夹具、焊机、清枪剪丝站组成,其特点在于:所述工作站的系统配置如下,(表1:系统配置表)
作为优选的,所述焊机采用四工位两班制,每班工作时间8小时,满足24小时三班连续作业工作能力。
作为优选的,所述回转变位机(2)为逆时针无限制回转,90?/工位,配置有3套夹具/工位和3套漏检装置,每套漏检装置对应检测1套夹具;所述漏检装置用于检测夹具上是否存在零件,以避免焊接机器错焊或漏焊零件。
作为优选的,所述清枪剪丝站由绞刀旋转切削来清理残留在焊枪套内的飞溅物。
作为优选的,所述工装夹具布局采用回转4工位,每工位3套夹具,共12套夹具,工装夹具利用剪刀式夹持器和上/下气缸,采用“剪刀”式和上/下运动的夹持方式,在夹持气缸的推动下,实现夹具的夹紧和推/拉,定位方式采用定位销固定为主,辅助定位板、辅助定位块和剪刀式夹持器辅助定位的方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主要用于冲压壳体与螺杆的组对和MIG焊焊接,整个系统由台达PLC控制,焊机、机器人I/O模块通过Devicenet总线通讯,PLC与焊机、机器人以及夹具之间通过硬件I/O链接。工作站包含1个触摸屏和主控制柜,可进行主要操作,1个外部按钮操作盒。
其主要优点在于:实现了冲压壳体和螺杆的连续组对和连续焊接,充分提高了机器人使用率及生产效率,相对于传统的生产模式,本发明在生产效率上提高了12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冲压件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的立体图。
图2为本冲压件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的俯视图。
图3为本冲压件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的漏检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冲压件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的夹具/工位布局图。
图5为本冲压件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的工装夹具的立体图。
图6为本冲压件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的气缸松开的手动阀调节图。
图7为本冲压件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的气缸夹紧的手动阀调节图。
图8为本冲压件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的气缸拉紧的手动阀调节图。
图中1为弧焊机器人、2为回转变位机、3为工装夹具、4为焊机、5为清枪剪丝站、6为漏检装置、7为夹具。
图中101-106分别为:辅助定位板、定位销、辅助定位块、剪刀式夹持器、夹持气缸、上/下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2、3所示,本系统主要由KUKA机器人、清枪站、焊接系统﹑水平变位器、焊接工位、电气控制系统等组成,对回转平台、清枪剪丝站、工装夹具进行了改进,其中回转平台为逆时针无限制回转,90?/工位,3套夹具/工位,3套漏检装置。(以下表中数据作为一种零件的加工参数为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环龙智能系统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环龙智能系统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159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