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片状基片上热色涂层材料的连续退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03234.6 | 申请日: | 2014-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4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徐刚;詹勇军;熊斌;黄华凛;孙耀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1D1/26 | 分类号: | C21D1/26;C21D9/46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莫瑶江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片状 基片上热色 涂层 材料 连续 退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退火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片状基片上热色涂层材料的的连续退火装置。
背景技术
迫于能源短缺的压力,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占据社会三分之一总能耗的建筑节能领域,尤其是建筑门窗节能成为关注焦点。为此LOW-E节能门窗玻璃已经获得广泛应用,但是光学特性不能随人的意志或环境条件而改变,其舒适性和节能效果存在局限性。相比而言,热色涂层材料,尤其是热色智能玻璃,具有随环境温度变化调控得热量的功能,其节能效果更为明显,成为与LOW-E玻璃相媲美的节能玻璃产品的选择。已经有多家科研机构或产业公司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热色智能玻璃的研究与开发,就物理法热色智能涂层低温制备后热退火工艺路线而言,热色智能玻璃制备有待突破如下技术问题。
1.如何结合退火方式改善可见光透过率。热色涂层材料退火可分为真空气氛环境退火以及大气环境退火,由于二氧化钒具有多价态结构在高温下及其容易氧化,大气环境退火需添加类似金属保护膜层防止退火过程涂层被氧化其它价态物质,但是保护层添加不利于可将光透过率的改善
2.如何确保高温退火后玻璃基片强度安全性。热色涂层材料退火温度范围一般是400℃~600℃,钢化玻璃基片在此温度范围内随着时间长短不同出现强度损耗,不合适的退火工艺条件导致热色智能玻璃强度不能够达到国家或行业相关使用标准要求的安全性能,如GB15763.2-2005建筑用安全玻璃-钢化玻璃、GB17841-1999幕墙用钢化玻璃与半钢化玻璃以及GB180452000铁道车辆用安全玻璃。
3.如何提升生产效率与降低制备能耗。通常情况真空环境冷却效率较低,不利于连续批量生产,频繁加热冷却耗费大量能耗,怎样实现高效加热快速冷却是非常值得深思问题。
申请公布号为CN10316642A的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可连续生产的远红外退火设备,设备采取工件上下热辐射和空气循环对流方式对工件内外整体加热,该装置不适于真空气氛环境下的二氧化钒热色智能玻璃退火,上下热辐射和对流造成对智能玻璃的整体加热而不利于安全性能的控制。
授权公告号为CN51599124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三段连续式真空退火炉,包括分为上下两层的炉体,上层的炉体连接有真空泵,上层的炉体两端分别设置有前炉门、后炉门,上层的炉体内设置有前闸门与后闸门,前闸门与后闸门将上层的炉体分为预热室、加热室、冷却室,预热室、加热室、冷却室内分别设置有横向轨道,炉体的下层分别设置有预热炉与加热炉,预热炉位于预热室的下方,加热炉位于加热室的下方。该装置虽然能实现真空环境下的退火,但是加热装置位于轨道的下方,同样不适于热色智能玻璃的退火处理,下热辐射对玻璃的加热不利于安全性能的控制。
发明内容
为了能在保障玻璃本身安全性能情况下实现大批量连续快速生产,有效降低涂覆有热色涂层材料的钢化玻璃基片在退火过程中的钢化应力损耗,最终获得具有随环境温度变化调控得热量的热色智能玻璃,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真空气氛条件下,片状基片上热色涂层材料的连续退火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片状基片上热色涂层材料的连续退火装置,包括工作平台,所述工作平台上设有进料区、工作区和下料区;还包括传输机构,所述传输机构贯通整个进料区、工作区和下料区;在工作区内,所述工作平台上设有热处理室和若干个真空室;所述热处理室设在所述真空室之间,通过密封装置与真空室分隔;所述热处理室包括工作腔,所述工作腔呈双层结构,包括内腔和外壁,内腔和外壁之间设有用于流动冷却剂的冷却夹层,内腔的内表面涂覆吸热涂层;所述热处理室包括真空区、热处理区和冷却区;在传输机构的上方,所述热处理区内设有若干支位于同一水平面并联排布的热辐射灯管;在传输机构的上方或/和下方,所述冷却区内设有若干排冷却管;所述热处理室与真空泵组相连通。
通过腔体内冷却夹层、内表面涂覆的吸热涂层以及热辐射灯管安装在传动机构上方,实现热辐射灯管与基片之间的面对面加热等设计,能有效降低玻璃基热色涂层材料退火过程中其钢化应力损耗。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32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负流量反馈变量泵的动力优先输出系统
- 下一篇:一种汽车水泵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