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流配电网中非接触式安全插座无效
申请号: | 201410200601.7 | 申请日: | 2014-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6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徐鸿;邱文彬;郭小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中家智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6 | 分类号: | H01R13/66;H01R24/00;H02J17/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郭华俊 |
地址: | 239500 安徽省滁州***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流 配电网 中非 接触 安全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座,尤其是一种直流配电网中非接触式安全插座。
背景技术
电源插座,俗称插座,又称开关插座,是指有一个或多个电路接线可插入的座,通过它可插入各种接线,便于与其他电路接通。电源插座是为家用电器提供电源接口的电气设备,也是住宅电气设计中使用较多的电气附件,它与人们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电源插座的使用过程中,常常引起人身电击和电气火灾事故,给人身财产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在当前的家庭配电网中,常规的普通插座包括壳体和壳体内的金属导电片,通过金属导电片接通电源。这种普通插座开关虽然简单耐用,但是存在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插座通过是导电金属直接接触来传输电能,而且插头一般都有两个金属头裸露在外,插接时手指可能触碰到金属头,另外插孔中也有导电的金属片,这样就存在安全隐患。(1)插座本身将金属夹片暴露在空气中,存在触电危险;(2)插座在插拨过程中,手指容易与金属接触,存在被电击的危险,尤其是家庭有小孩的情况下;(3)在热插拨时,容易对插座产生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已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直流配电网中非接触式安全插座,以解决插拔插座插头时存在触电危险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直流配电网中非接触式安全插座,其结构特点是,包括插座原边和插座副边,所述插座原边和所述插座副边以相互分离的方式设置;所述插座原边包括原边壳体和原边电路,所述原边电路设置于所述原边壳体之内;所述插座副边包括副边壳体和副边电路;所述原边电路包括的原边线圈L1与所述副边电路包括的副边线圈L2之间构成高频变压器以实现无接触式电能传输。本发明的直流配电网中非接触式安全插座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所述原边电路还包括手动开关S、熔断器FUSE、全可控开关V1~V4;所述全可控开关V1~V4均为P沟道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所述全可控开关V1的漏极与所述全可控开关V4的漏极相连接,所述全可控开关V1的漏极还和所述熔断器FUSE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熔断器FUSE的另一端与所述手动开关S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手动开关S的另一端与直流配电网的高压侧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全可控开关V1的源极与所述全可控开关V3的漏极相连接,所述全可控开关V4的源极与所述全可控开关V2的漏极相连接;所述全可控开关V3的源极与所述全可控开关V2的源极相连接后连接在直流配电网的高压侧的负极上;所述原边线圈L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全可控开关V1的源极与所述全可控开关V3的漏极之间,所述原边线圈L1的另一端全可控开关V2的源极与所述全可控开关V4的漏极之间。
所述副边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D4和电容C;所述二极管D1~D4均为功率二极管;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副边线圈L2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副边线圈L2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接;负载Z并联在所述电容C的两端。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的直流配电网中非接触式安全插座,用于直流配电网家庭使用,由于插座分为两部分,两部分都没有金属导体裸露在外,这两个部分之间通过线圈进行无接触式电能传递,从而使得开环运行的插座副边避免触电危险,提高了家庭插座的安全可靠性,从而也避免了儿童触摸插座触电的问题。
本发明的直流配电网中非接触式安全插座,具有可避免操作插头插座时接触金属导体而触电、避免儿童触摸金属导体而触电、安全可靠性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直流配电网中非接触式安全插座的插座原边的电路图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直流配电网中非接触式安全插座的插座副边的电路图理图。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中家智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中家智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06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