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杂化介孔硅胶基质涂覆型多糖类手性固定相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97984.7 | 申请日: | 2014-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0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韩海峰;汪青;周利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淮安化工新材料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01J20/29 | 分类号: | B01J20/29;B01J20/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00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杂化介孔 硅胶 基质 涂覆型 多糖 手性 固定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具体涉及一种杂化介孔硅基涂覆型手性固定相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对光学纯化合物需求量的增加,光学纯化合物的制备、分离和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色谱法是分离分析手性化合物最简单、最方便的方法。目前的大部分手性固定相都是通过吸附或键合的方法将手性选择剂负载到普通硅胶上的。而传统硅胶本身有着不足,故选择一种性能更加良好的基质来代替硅胶。
杂化介孔硅胶是采用有机官能团桥联的硅烷试剂作为官能团,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骨架中含有机官能团的杂化介孔硅胶。杂化介孔硅胶具有高比表面积、规则排列孔道、窄的孔径分布、良好的水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等优点,而且制备方法简单、可控程度大。
利用传统涂覆方法制备的杂化介孔硅胶基质的手性色谱固定相具有优异的手性拆分能力,可应用于分析及制备色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杂化介孔硅基涂覆型手性固定相的制备方法,通过传统成熟的涂覆方法将多糖类衍生物固定在杂化介孔硅基上,具有较宽的pH使用范围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杂化介孔硅胶基质涂覆型手性固定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1)杂化介孔硅胶的制备
以1,2-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与三乙氧基氨丙基硅烷试剂为硅源,以十二胺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混合表面活性剂,乙醇和水为混合溶剂,碱作为水解催化剂,制备杂化介孔硅胶,合成路线路如图1所示;
2)多糖类衍生物的制备
将多糖置于有机溶剂的反应器中,加入过量用于修饰的多糖衍生化试剂,于80℃下反应24h,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过滤分离、洗涤,真空干燥备用;
3)固定相的涂覆
将上述制备的多糖类衍生物加入到四氢呋喃中,使其溶解。将适量的多糖衍生物溶液加入盛有氨丙基修饰的杂化介孔硅胶的溶剂中,缓慢蒸除溶剂,反复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将多糖衍生物溶液全部涂覆完毕为止,这样就制得了杂化介孔硅胶基质多糖类手性固定相。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制备的手性固定相所用基质是化学性能稳定的杂化介孔硅胶,可在反相色谱条件下应用于较宽pH范围内手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
2.本发明制备的杂化介孔硅胶具有高度有序的介孔通道,可以加快传质,从而降低柱压,可适用于高流速下的快速分析。
附图说明
图1是杂化介孔硅胶的合成路线图
图2是杂化介孔硅胶基质涂覆型纤维素-(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0006]固定相对安息香消旋体拆分分析色谱图,分离条件:正己烷/异丙醇(80/20,体积比)
图3是杂化介孔硅胶基质涂覆型纤维素-(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对反式1,2二苯乙烯氧化物消旋体拆分分析色谱图,分离条件:正己烷/异丙醇(80/20,体积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杂化介孔硅胶的制备
在100ml的圆底烧瓶中,加入3g十二胺、1g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42ml蒸馏水、20ml乙醇,不断搅拌下使之完全溶解,用1MNaOH溶液调节pH至13,保持澄清状透明溶液。将混合均匀的5ml1,2-二(三乙氧基硅烷)乙烷和1ml的三乙氧基氨丙基硅烷加入上述透明溶液,并在室温下快速搅拌2h。然后将反应液转移至聚四氟反应釜中于90℃静置16h,过滤,洗涤,90℃干燥,得氨丙基修饰杂化介孔硅胶。
(2)多糖类衍生物的制备
将1g纤维素置于盛有40ml吡啶的三口圆底烧瓶中,再加入5g3,5-二甲基苯基异氰酸酯在80℃下反应24h,冷却后,过滤并用甲醇洗涤,真空干燥,得纤维素衍生物。
(3)固定相的涂覆
将0.6g3,5-二甲基苯基异氰酸酯修饰的纤维素衍生物溶于四氢呋喃溶剂呈透明状态,将10ml上述溶液加入3.5g氨丙基修饰杂化介孔硅胶中,缓慢蒸除去四氢呋喃,反复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将纤维素衍生物溶液全部涂覆完毕为止,即制得杂化介孔基质涂覆型多糖类手性固定相。
实施例2
1)杂化介孔硅胶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淮安化工新材料研究中心,未经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淮安化工新材料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79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丁烯歧化的催化剂
- 下一篇:发光装置及照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