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裂解汽油加氢精制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93225.3 | 申请日: | 2014-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70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2 |
发明(设计)人: | 季静;柴忠义;纪玉国;张富春;任玉梅;杜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45/36 | 分类号: | C10G45/36;B01J29/4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刘华联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裂解 汽油 加氢精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催化加氢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裂解汽油加氢精制的方法。
背景技术
裂解汽油在乙烯工业就其产量而言是仅次于乙烯的第一大副产品,由C5~C9以上的数百种化合物组成,富含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组分,总芳烃含量高达72%~78%(重量)。工业上采用切割分离出C6~C8,C8和C9不同馏分段或全馏分进行两段加氢精制,生产苯,甲苯,二甲苯,汽油调和油和芳烃溶剂油产品。
国外裂解汽油一段加氢工艺过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主要是在原料中加入大量洗油,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加氢除炔和二烯烃,代表性的工艺如胡德利工艺:使用的催化剂为Mo-Ni/Al2O3;此工艺的缺点是加氢工艺苛刻,能耗高,催化剂运行周期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钯系催化剂的开发成功,工业上采用钯系催化剂和低温、低压加氢工艺,代表性技术有UOP、BASF、IFP。使用钯系催化剂的不足之处在于催化剂价格高,钯催化剂对原料中微量杂质如硫,砷,氮等较为敏感,催化剂运行不稳定,再生周期短,尤其在全馏分加氢过程中,钯催化剂最短在一周内完全失活。因此,使用新型催化剂,开发新的使用方法尤为重要。
中国专利CN1218822A报道了一种Ni/Al2O3适用于裂解汽油馏分的选择性加氢催化剂,该催化剂是将镍负载与含锂或碱土金属的氧化铝载体上制得。此催化剂加氢稳定性不是很好。CN1253987A报道了一种Ni/Al2O3双烯选择性加氢催化剂,活性组分镍含量为5%-30%(重量),助剂FeO含量为0.1%-5%(重量),MnO含量0.1%-5%(重量),载体为活性氧化铝。当催化剂镍含量<6%(重量)时,Ni几乎与Al2O3形成NiAl2O4尖晶石结构,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和抗硫能力很差。当Ni含量很高时,如此催化剂的Ni含量达到30%(重量),无形中增加了催化剂成本,而且过量的镍晶相还会在使用中发生聚集,影响催化剂加氢活性。中国专利CN1056068A公开了一种用于双烯烃选择加氢的催化剂,主要由镍、钠、硫、和氧化铝载体组成,其中氧化铝载体是以无定形相为主的固体物质。此催化剂低温活性仍有待改进。中国专利CN1429890A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裂解汽油选择性加氢的催化剂,其活性组分为钯,催化剂的抗杂质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需要研究开发一种兼具良好的加氢选择性和活性、成本低、稳定性好的裂解汽油加氢精制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裂解汽油加氢精制的方法。该方法在活性组分分散较为均匀的镍系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将裂解汽油原料进行催化加氢反应,通过反应过程中控制反应条件来进行裂解汽油加氢精制从而获得双烯值和溴价都较低的下游精制原料。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裂解汽油加氢精制的方法,包括在镍系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将裂解汽油原料进行催化加氢反应来获得下游精制原料,其中,镍系催化剂包括氧化铝-氧化钛复合物与ZSM-5构成的复合载体以及负载在所述复合载体上的氧化镍,且在所述镍系催化剂中,氧化镍的含量基于所述催化剂的重量为12%-20%。优选在所述镍系催化剂中,氧化镍的含量基于所述催化剂的重量为14%-18%。
根据本发明方法,在所述复合载体中,ZSM-5占30重量%-70重量%,氧化铝-氧化钛复合物占30重量%-70重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氧化铝-氧化钛复合物中,氧化铝与氧化钛的重量比为2.3-5:1。优选氧化铝与氧化钛的重量比为4:1。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镍系催化剂的比表面90-260m2/g,孔容为0.5-1.5ml/g。
根据本发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镍系催化剂进行预处理的步骤:包括将镍系催化剂在450℃恒温条件下在氢气介质中还原10个小时,还原反应压力为常压。
本发明中,所述催化加氢反应为一段式反应。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催化加氢反应在等温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32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保健葡萄酒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抗结焦裂解炉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