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纺布的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92031.1 | 申请日: | 2014-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2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严华荣;董二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三发非织造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3/14 | 分类号: | D04H3/14;D04H3/005;D01D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韩洪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纺布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纤维制品的生产工艺,特别涉及一种无纺布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微胶囊技术是指将某种功能性物质用某些高分子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经机械或化学方法包覆起来,制成直径1~500μm的核壳结构微小粒子的一门技术。微胶囊在常态下为稳定的固体颗粒,囊芯物质原有的性质不受损失,并可在适当条件下释放出来。
微胶囊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美国NCR公司开发了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对染料进行微胶囊化来制备无碳复写纸。70年代中期,微胶囊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食品、医药、农药、日用化学品和生物制品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微胶囊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起步较晚,直到近20年才得到应用,在非织造布工业中的应用则是这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目前,微胶囊技术已被列为21世纪重点研发的高新技术之一。
当前,微胶囊技术在无纺布工业中的应用大致分两种:一是将功能性微胶囊混入涂覆液中,然后再将含有微胶囊的涂覆液涂在加工好的无纺布的表面,从而制得具有阻燃、除臭、抗紫外线和抗氧化功能的无纺布制品;二是将微胶囊夹入双层无纺布中间,形成三层结构,然后再进行物理压合。此外,对于将微胶囊直接与纤维混合进行加工的技术,行业内略有提及,但始终没有明确的加工工艺。因此,提出一种确实可行的方法来制造出微胶囊与纤维混合的无纺布,是行业内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纺布的生产工艺,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尚未明确微胶囊与纤维混合的多功能无纺布的生产方法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无纺布的生产工艺,其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a)按以下重量比配置原辅料:聚丙烯树脂和助剂微囊的重量比为(70~85):(30~15);
b)将所述原辅料经过搅拌器搅拌,使原辅料混合均匀;
c)通过真空吸料器将混合好的原辅料连续输送到螺杆挤压机;
d)所述原辅料由螺杆挤压机熔融压缩以后成为粘流态的熔体,经过熔体管道输送到熔体过滤器过滤,然后进入计量泵;
e)所述计量泵定量输出熔体,输出范围为50~350升/小时,随后进入纺丝模头;
f)所述熔体进入纺丝模头后,经过喷丝板的喷丝孔,被挤压成与喷丝孔数目相对应的连续熔体细流;
g)所述熔体细流连续从喷丝孔挤出后,在工艺冷却风的作用下,经过牵伸风道将熔体细流冷却牵伸定型形成纤维,再经过扩散风道,使纤维均匀的吸附到成网输送带上,形成连续的网状纤维层;
h)在所述成网输送带的连续输送下,连续的纤网经过热轧机;
i)在所述热轧机的碾轧作用下,纤网形成无纺布。
作为优选,所述助剂微囊采用复凝聚法或者界面聚合法制取,所述助剂微囊的囊壁为耐热的聚酯材料,所述助剂微囊的内部含有整理助剂,所述整理助剂与聚酯材料的质量比为(6.8~7.3)∶(93.2~92.7),所述助剂微囊的平均粒径为600~800nm。
作为优选,所述聚酯材料为聚脲型树脂或者聚硅氧烷型树脂。
作为优选,所述整理助剂为抗老化保护剂、防水整理剂、抗菌整理剂、防霉蛀整理剂和织物阻燃剂中至少一项。
作为优选,所述助剂微囊采用水相分离法或者界面聚合法制取,所述助剂微囊的内部含有印染助剂,所述助剂微囊的囊壁为水溶的高分子材料,所述印染助剂与高分子材料的质量比为(30.6~45.9)∶(69.4~54.1),所述助剂微囊的平均粒径为40~70μm。
作为优选,所述印染助剂为色母粒、渗透剂、还原剂、分散剂、消光剂中至少一项。
作为优选,所述高分子材料为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乙二醇醚、环氧树脂中至少一项。
作为优选,所述助剂微囊采用油相分离法或者界面聚合法制取,所述助剂微囊的内部含有印染助剂,所述助剂微囊的囊壁为溶于有机溶剂的聚酯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印染助剂为清洗剂、乳化剂、固色剂、显色助剂中至少一项。
作为优选,所述高分子材料为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聚酰胺、聚丙烯酰胺、聚氨基甲酸酯中至少一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三发非织造布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三发非织造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20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AMOLED显示屏的OTP装置及其定位机构
- 下一篇:一种旋转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