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光板及使用其之背光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7551.3 | 申请日: | 2014-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514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胡佳状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B6/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72002 | 代理人: | 王琼先,王永建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光板 使用 背光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学元件,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导光板及使用其之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图1是习知一种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习知背光模块100包括导光板110及多个发光二极管120,其中发光二极管120配置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2旁。发光二极管120提供的光束经由入光面112进入导光板110内,导光板110用以将光束转换成从其出光面114出射的面光源。出光面114具有主动区115,此处的主动区115是指出光面114对应显示面板之显示区的部分。换言之,从主动区115输出的面光源可有效被显示面板利用。
由于发光二极管120间隔排列于入光面112,且发光二极管120有特定的出光角度,当光束由光疏介质的空气往光密介质的导光板110传递时,造成发光二极管120在导光板110中的发光角度θ变小,导致导光板110内接近入光面112的区块容易产生明显的暗区DA。当暗区DA与导光板110的主动区115重叠时,将会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因此需要设法解决暗区DA与主动区115重叠的问题。
图2与图3分别为习知另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俯视示意图与侧视示意图。请参照图2与图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在导光板110a的入光面112a形成柱状微结构116的方法。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120与柱状微结构116之间有空气间隙G,导致发光二极管120所提供的部分出射角度较大且朝向导光板110a之出光面114与底面118的光束122无法进入导光板110a内,产生漏光的问题,因而降低光利用效率。此外,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制造导光板110a时,为了制作柱状微结构116,射出模具需于入光面112a侧增加具有柱状微结构的滑块机构,所以模具的入料口需设计在入光面112a以外的其余侧面。如此,将使模具设计的自由度受限。
除了上述的柱状微结构116以外,中国专利第201396703Y号、101718417B号、102122012A号、100437290C号等专利也揭示了利用不同类型的微结构来改善图1之背光模块100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其藉由有别于现有技术的微结构来改善上述之暗区与漏光问题。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提供均匀度较佳的面光源。
为达上述优点至少其中之一或其他优点,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导光板,此导光板具有入光面、第一表面、与入光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与多个第一凹陷结构。第一表面连接于入光面与第二表面,且每一第一凹陷结构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中第一凹陷结构设置于第一表面,每一第一凹陷结构具有暴露于第一表面的开口,且每一开口在垂直第一方向且平行第一表面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逐渐变宽。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每一第一凹陷结构更具有底部与二侧面,底部与开口相对,这些侧面彼此相对且位于开口与底部之间。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二侧面之间有夹角,且夹角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逐渐变大。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180度。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二侧面相对第一表面倾斜,且这些侧面相对于第一表面的斜率之绝对值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逐渐变小。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每一第一凹陷结构之底部是连接于侧面之间的曲面。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每一第一凹陷结构更具有二曲面,分别连接于侧面与第一表面之间。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每一第一凹陷结构的在第三方向上深度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逐渐变化。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第一表面为导光板的出光面。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第一表面为导光板的底面,此底面相对于导光板的出光面。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包括多个第二凹陷结构,第二凹陷结构设置于出光面,每一第二凹陷结构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每一第二凹陷结构具有暴露于出光面的开口,且每一开口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逐渐变宽。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导光板为平板形导光板、楔形导光板或具有楔形部与平板部的导光板。楔形部连接于平板部,入光面位于楔形部,且楔形部在第三方向上的厚度从入光面朝平板部逐渐变薄。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之每一开口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从入光面朝第二表面逐渐变宽后再逐渐变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75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模块与光导引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混合发光功能LED灯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