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u掺杂Type-II型核壳结构白光量子点材料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77779.4 | 申请日: | 2014-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2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解仁国;张卓磊;张颖;杨文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1/02 | 分类号: | C09K11/02;C09K11/88;C09K11/56;H01L33/5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王恩远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u 掺杂 type ii 型核壳 结构 白光 量子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适用于蓝光LED的高显白光量子点材料及其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当半导体晶体的尺寸小到一定程度后(1~20纳米),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原来的准连续状态变为不连续,这一现象称为量子尺寸效应。相应的其性质主要依赖于晶体的尺寸。典型的半导体纳米晶即量子点主要包括II-VI,III-V和IV-VI族。这些量子点都表现出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其性质显著不同于其体相材料。例如量子点的光学性能依赖于粒子的尺寸,其吸收和发射波长随着尺寸的变化而变化。基于这些特殊的性能,半导体量子点在生物标记、照明、显示器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在照明领域,白光发光二级管(LED)的出现是照明产业的第三次革命。其耗电量低、发热量小、使用寿命长,响应速度快、环保,可平面封装以及产品易于轻薄化、小型化。目前白光LED据发光形式分有三种,即多芯片组合型LED,紫光光转换型LED,蓝光光转化型LED。但是多芯片组合型LED由于红绿蓝三色LED芯片量子效率不同,各自温度和驱动电流变化不一样,随时间衰减不同,输出白光色度不稳定,封装结构比较复杂,电路实现较困难,成本高。紫光光转换型LED光通量和发光效率高,色温可调,但是高发光效率的紫外/近紫外LED芯片不易制作,价格相对昂贵,而且封装材料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容易老化,寿命缩短,最重要的是存在紫外线泄漏的安全隐患,不能应用于室内照明。而蓝光光转化型LED拥有紫光转换型LED的优点,同时成本较低,适合规模化生产,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LED。
在传统的蓝光光转化型LED光转化材料中,掺铈钇铝石榴石荧光粉由于光谱中缺少红光成份,所产生的白光偏冷,一般显色指数较低,难以得到低色温高显色性的白光,而且由于其具有较大的粒子尺寸,很容易在LED中出现光散射和反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器件的发光效率和能源转化效率。量子点作为新一代发光材料,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且化学稳定性和抗光氧化能力更强,消光系数更大,发光范围可以从调节尺寸大小获得,而且量子点尺寸一般小于10nm,受光散射而导致的能量消耗更小,沉积膜也更均匀。
目前的纯量子点蓝光光转化材料分为4种,第一种是不同尺寸的量子点混合材料,例如不同尺寸CdSe量子点直接混合获得白光,第二种是利用过渡金属离子(Cu,Mn)掺杂宽带隙量子点(CdS,ZnSe)型材料,第三种是量子点本征和表面态共发光型材料,例如无限小的CdSe,在450nm到700nm之间均有发光,最后一种是量子阱型材料,例如CdSe/ZnS/CdSe等。但是每一种材料均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多尺寸量子点混合型材料其吸收非常接近,具有很明显的自吸收现象,严重降低了LED的发光效率和发光稳定性;而掺杂型材料和量子阱型材料自吸收现象较少,但是发光区间有限,显色指数较低;无限小的CdSe,显色指数较高,但是荧光量子效率不高。
综上所述,现有的量子点白光材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缺陷,技术有待创新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蓝光LED的高荧光量子效率、高显色指数、无自吸收的量子点白光光转化材料以及该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
一种Cu掺杂Type-II型核壳结构白光量子点材料,其结构有Cu掺杂CdS量子点核、ZnSe量子壁以及ZnS宽带隙钝化保护层;所述的Cu掺杂CdS量子点核是尺寸为2nm~5nm的Cu掺杂CdS量子点(荧光峰位560nm~750nm);所述的ZnSe量子壁是1~4层的ZnSe;所述的ZnS宽带隙钝化保护层是1~2层的ZnS。
所述的Cu掺杂CdS量子点核中掺Cu量优选为按摩尔比Cu:Cd=0.2~10:100。
一种Cu掺杂Type-II型核壳结构白光量子点材料的制备方法,有Cu掺杂CdS量子点的制备、ZnSe量子壁的包覆和ZnS宽带隙钝化保护层的包覆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77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