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偏航气动增稳型升力体飞行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74278.0 | 申请日: | 2014-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1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赵俊波;张瑞民;董金刚;沈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4C5/00 | 分类号: | B64C5/00;B64C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神州华茂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11358 | 代理人: | 王宏星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偏航 气动 增稳型 升力 飞行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力体飞行器,特别涉及一种偏航气动增稳型升力体飞行器。
背景技术
由于升力体飞行器主要依靠机身来产生飞行所需的升力,使得升力体具有很高的容积特性;同时由于结构简单、机身钝度较大,极大降低了飞行器热防护难度和热防护系统附加质量。因此,升力体飞行器逐渐成为航天再入飞行器布局的重要选择。
就稳定性而言,升力体飞行器偏航通道稳定性相对较弱,而且随马赫数及攻角的增大,偏航稳定性降低明显,因此保证足够的偏航稳定性是升力体布局气动设计的重要工作。目前,升力体飞行器一般通过安装航向安定面来提高飞行器偏航稳定性。如美国X-33飞行器不仅在机体上表面安装了两片立尾,而且两侧安装了20°偏角的斜置尾翼,以期望在改善俯仰稳定性的同时增强偏航稳定性。然而,对于主要在高超声速状态飞行的升力体而言,外露气动舵面会带来一些不可克服的缺点:1、在高超声速飞行状态下,气动舵面产生的波阻会使阻力迅速增大;2、薄的气动舵面增大了飞行器结构和热防护设计难度;3、气动舵面在高超声速飞行状态下面临严重的气动弹性/气动热弹性等难以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从气动角度出发,提供一种新型的偏航气动增稳型升力体飞行器,以满足高超声速升力体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中对改善偏航稳定性的需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偏航气动增稳型升力体飞行器包括机体和侧向切面,所述侧向切面位于所述机体后部的两侧,所述侧向切面为曲面,且越向所述机体后部靠近,曲面相对所述机体中心轴线的斜率逐渐增大,所述侧向切面与飞行器XOZ平面垂直。
所述机体为单锥或多锥。
所述机体截面形状为菱形或椭圆形。
所述机体能够带有空气舵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如下:
(1)本发明不需要额外安装升力体飞行器航向安定舵面,能够有效避免安装航向安定面带来的附加阻力。
(2)本发明基于气动原理,仅通过侧向切面来构造后体侧向流动的膨胀-压缩过程,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飞行器偏航稳定性,同时避免了安装航向安定面所带来的结构、热防护以及气动弹性/气动热弹性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单锥偏航气动增稳型升力体飞行器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双锥偏航气动增稳型升力体飞行器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菱形截面的偏航气动增稳型升力体飞行器的三维效果图。
图4为本发明椭圆截面的偏航气动增稳型升力体飞行器的三维效果图。
图5为实验例中升力体飞行器原始外形。
图6为实验例中升力体飞行器的底部尺寸图。
图7为实验例中偏航气动增稳外形。
图8为实验例中原始外形和偏航气动增稳外形侧面中心线压力系数对比曲线。
图9为实验例中原始外形和偏航气动增稳型外形航向压心对比曲线。
图中1、机体;2、侧向切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偏航气动增稳型升力体飞行器,其包括机体1和侧向切面2。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机体可以是单锥,也可以是多锥。如图3~图4所示,所述的机体截面形状可以是菱形,也可以是椭圆形。同时,机体上可带有其它气动舵面。对机体1的两侧部进行切削形成如图1~图4所示的侧向切面2,以构建气动增稳区域。本发明所述的侧向切面2位于升力体飞行器的机体1后部的两侧,并与飞行器XOZ平面垂直。如图3所示,OZ代表飞行器的宽度方向,OX代表飞行器的长度方向,OY代表飞行器的高度方向。而且,侧向切面2为曲面,且随着向机体1后部靠近,曲面相对机体中心轴线的斜率逐渐增大。如此构建升力体飞行器后体侧面先膨胀后压缩的流动区域,以实现偏航气动增稳。
实验例: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效果,特别选用了菱形截面单锥升力体飞行器为原始外形,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手段进行气动特性计算及对比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42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