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生物质灰渣快速改良土壤团聚体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60928.6 | 申请日: | 2014-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83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黄容;高明;王子芳;代文才;陈成龙;倪九派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周韶红 |
地址: | 400716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生物 质灰渣 快速 改良 土壤 团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改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生物质灰渣快速改良土壤团聚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废弃物产出量最大的国家,秸秆等农业剩余物数量巨大,分布广,而绝大多数农业废弃物没有被作为资源利用,随意丢弃或者排放到环境中,使一部分“资源”变为“污染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近几年来,各地兴建了一批以农业废弃物为能源的发电厂。虽然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发电技术解决了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问题,但同时也留下了发电残渣——生物质灰渣。
随着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商品菜也大量生产,蔬菜地利用率高,投入多,产出多,商品多,收入多,但长期掠夺性的耕作,对土壤破坏大,造成了土壤理化性状差、土壤易板结、现代种植对化肥依赖性强等问题。土壤的表层结构性能差,稳定性弱,不能实现持续稳定地增产增收。土壤结构的恢复重建,对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土壤团聚体是由土粒胶结成粒状和小团块状、大体成球状的土团。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影响着土壤的孔隙性、持水性、通透性和抗蚀性。而团聚体的数量和大小是决定土壤侵蚀、压实、板结等物理过程速度和幅度的关键指标,其稳定性是也反映土壤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是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对土壤碳、氮具有强富集和物理保护作用,它不仅在调节土壤肥力、维持土地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与土壤的抗蚀能力以及环境质量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特别注意土壤团聚体的改良与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生物质灰渣快速改良土壤团聚体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利用生物质灰渣快速改良土壤团聚体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
选择坡度小于10度的蔬菜地,在播种农作物之前,按每亩800kg施入有机肥当做基肥;两天后按每亩1200kg均匀施入生物质灰渣,然后将土壤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20cm;控制土壤含水率不小于45%7天以上,即可种植作物。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
(1)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提高保水性能与疏松度;
(2)将农业废弃物发电残余物用于改良土壤,实现了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部分;
(3)生物质灰渣具有孔隙度大透水性好、营养元素全面、无菌无毒等优良的特性,且原材料来源广泛,易获取、成本低廉。
(4)不需对土地进行工程方面的改造,操作简单方便,施加时机无特定要求,真正实现了用地和养地的有机统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运用生物质灰渣对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蔬菜生产基地的红棕紫泥土进行改良研究。该土种由侏罗纪遂宁组母质发育而来,由于长期施用化肥,造成该土壤偏酸,易板结,保水保肥性能差,易漏水肥。
将试验分为试验组与对比组,具体试验方法如下:
试验组:
1)计算施用生物质灰渣量:根据改良土壤面积计算所需生物质灰渣的量,改良深度为20cm。
2)改良步骤:
(1)在土壤施入有机肥两天后,均匀撒施生物质灰渣;
(2)采用机犁的方法对土壤进行深度20cm左右的翻耕;
(3)翻耕后洒水保持土壤含水率不小于45%,使土壤在该含水率下养护7天后播种蔬菜。
对照组:按试验组中的改良步骤,对土壤进行同样的翻耕操作,但是不撒生物质灰渣。翻耕后洒水保持土壤含水率不小于45%,使土壤在该含水率下养护7天后播种蔬菜。
在第一季和第三季蔬菜收获后采集试验组和对照组土壤进行测定。
作用与效果:
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效果,采用以下试验方法进行: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121.19-2008(土壤检测)规定,采用干湿筛交替法,测定生物质灰渣改良后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组成。
表1:生物质灰渣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生物质灰渣可以快速提高水稳定性大团聚体(≥ 2mm)含量,降低微团聚体(<0.25mm)含量。生物质灰渣改良土壤的性能主要表现为提高土壤中水稳定性大团聚的含量、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增强土壤的保水性能。运用生物质灰渣快速改良土壤团聚体可取得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09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