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掺氮石墨烯包覆羟基氧化锰纳米线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47678.2 | 申请日: | 2014-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33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16 |
发明(设计)人: | 高濂;杨树华;宋雪峰;张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G11/30 | 分类号: | H01G11/30;H01G11/46;C01G45/02;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郑立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 烯包覆 羟基 氧化锰 纳米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线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掺氮石墨烯包覆羟基氧化锰纳米线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超级电容器由于其快速充放电特性和超长循环寿命在储能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青睐。羟基氧化锰由于具有高的电化学性能、环境友好、原材料丰富等优点被广泛用作电极材料和催化材料,由于在中性水系电解液中表现出较佳的赝电容性能,羟基氧化锰也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但是,纳米羟基氧化锰在使用过程中相当不稳定,常常会团聚在一起或被电解液溶解掉,从而失去原有的纳米效应;另外,其较差的导电性也使其电容性能和使用寿命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
为了改善纳米羟基氧化锰用于超级电容器时遇到的稳定性和导电性问题,科研人员常将其与导电碳材料复合,其中石墨烯由于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被通常用作羟基氧化锰的载体。然而,通常所制备的石墨烯表面常带有一些含氧基团,并不是单纯的石墨烯,导致实际导电性能并不理想。另外,由于羟基氧化锰负载在石墨烯表面的接触面积较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石墨烯与羟基氧化锰的分离,这些都将影响石墨烯与羟基氧化锰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最新研究发现,掺氮石墨烯的导电性和电容量均明显高于非掺氮石墨烯,同时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目前,主要的掺氮方法有CVD、热处理、等离子处理等,其中大部分掺氮方法都需要高精密设备且条件苛刻。另一方面,石墨烯包覆纳米材料的复合材料,由于活性材料表面被石墨烯紧紧包裹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加活性材料的导电性和稳定性,同时也降低了电解液粒子到达活性材料内部的阻力,因而得到研究者的青睐,但是其制备过程较为复杂且成本也较高。目前,掺氮石墨烯复合材料已有大量的相关报道,但是掺氮石墨烯包覆羟基氧化锰纳米线复合材料尚未见报道。而掺氮石墨烯包覆羟基氧化锰纳米线复合材料有望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材料,因此,寻求一种简单且低成本的方法制备高性能的掺氮石墨烯包覆羟基氧化锰纳米线复合材料将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应用的价值和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掺氮石墨烯包覆羟基氧化锰纳米线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掺氮石墨烯包覆羟基氧化锰纳米线复合材料,由羟基氧化锰纳米线和掺氮石墨烯组成,其中所述羟基氧化锰纳米线被所述掺氮石墨烯紧密包覆,所述羟基氧化锰纳米线的直径为5-20nm。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掺氮石墨烯包覆羟基氧化锰纳米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为一步原位水热反应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将氧化石墨烯、高锰酸钾、甲酰胺依次溶解于水中,并充分混合均匀,得到生长液;
第二步,将所述生长液装入反应釜并密封,然后置于马弗炉中;
第三步,设定第一温度和第一反应时间,在所述第一温度和第一时间下,所述生长液进行水热反应,得到反应产物;
第四步,使所述反应釜自然冷却至室温;
第五步,将所述反应产物从所述反应釜中取出,并经过清洗、干燥,得到所述掺氮石墨烯包覆羟基氧化锰纳米线复合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生长液是由所述氧化石墨烯、所述高锰酸钾和所述甲酰胺按照比例79~316g:30~100g:0.5~10mL,溶解于水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生长液在室温下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釜为聚四氟乙烯内衬不锈钢反应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温度为80~16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应时间为1~24h。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步中的所述清洗的过程为利用无水乙醇和超纯水将所述反应产物交替清洗,直至中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步中所述干燥的过程为将清洗后的产物利用马弗炉、烘箱或红外灯进行烘烤,直至将残留的水分和无水乙醇除去。
本发明的掺氮石墨烯包覆羟基氧化锰纳米线复合材料的形态和成分分别通过场发射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表征;本发明的掺氮石墨烯包覆羟基氧化锰纳米线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是采用三电极体系,通过测试该掺氮石墨烯包覆羟基氧化锰纳米线复合材料在1M硫酸钠水溶液中、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476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