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基基础抗压静载试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46815.0 | 申请日: | 2014-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8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春;吴远东;陈胜;王鹏;李保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安市建筑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23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基基础 抗压 试验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基基础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基基础抗压静载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地基基础抗压静载试验(以下简称静载试验)是在受检部位顶面逐级施加压力,测量其随时间产生的沉降,以确定承载力的试验方法,是地基基础检测中公认的最直观、可靠,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传统方法。
目前,受现场条件限制,静载试验主要选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参照图1,其检测过程如下:
1)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处理受检部位,平整周围地基面1a,加固安全支墩2a影响范围内的地基土;
2) 在受检部位两侧设置安全支墩2a(通常采用砼构件组合构成),满足《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以下简称规范)要求的间距,尽量加大安全支墩2a接地面积降低施加于地基面1a的压应力(规范要求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
3) 在基桩5a受检部位安装承压板3a、传力柱(可以没有)和千斤顶4a,注意与受检部位中心的对中防止加载偏心;
4) 打入基准桩10a、安装基准梁11a,满足规范要求的间距,同时应有足够的深度,尽可能减少外部因素对基准系统的影响;
5) 安装主梁8a、次梁9a(通常采用钢构件,根据最大加载配置数量)等设备构成压重平台,将压重12a(通常为砼预制构件,根据最大加载配置数量)一次加足均匀稳固地放置于所述压重平台上。确保完成后平台与千斤顶4a距离合适,所有的重量全部由安全支墩2a承受,同时注意反力装置重心的对中保证系统合力中心方向垂直;
6) 安装压力控制设备和测量仪表及磁性表座6a和位移传感器7a接通电源,开始试验。试验过程中,千斤顶4a逐步顶升反力装置将力传递至受检部位,通过仪表控制出力值达到逐级加压;
7) 试验结束后,拆除电源、仪表等,将设备翻转至下一受检部位附近,重复以上步骤。上述检测过程中,试验所用绝大部分为重型设备,安装、翻转等工作依靠吊车货车等大型机械完成。
在实际应用中,该压重平台反力装置的使用方法在安全、效率、规范化以及有效监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表现如下:
1、安全问题
a) 设备的安装、翻转长时间使用吊车,吊车作业的安全问题,尤其是为了抢工期,在特殊天气、环境和夜间作业等情况下的安全问题很难保证;
b) 安全支墩2a下的地基土状态是否均匀、承载力是否足够没有明确依据,主要通过检测人员的经验考查、判断。实际工作中,能对安全支墩2a下地基土进行有效到位处理的情况比较少见,受设备能力限制安全支墩2a的接地面积也很难做到足够大。特殊的场地情况下,在搭设反力装置和试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反力装置偏心、倾斜甚至失稳倒塌的现象,对现场检测人员以及周边人员设施产生安全问题。
2、效率问题
a) 每个受检部位的试验均要利用吊车重复拆装所有试验设备,如下一受检部位距离较远,往往需要吊车多次翻转或用卡车转运,即浪费时间又增加成本,效率较低;
b) 吊车货车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往往因为某个条件不到位而无法作业;
c) 压力控制设备和测量仪表(特别是采用静载自动检测设备时)的反复拆装,增加了故障率、降低了稳定性,也会对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3、规范化问题
静载试验的规范程度主要受限于检测机构的人员素质、设备能力,同样的工程其过程、结果因人、机构而异。理论上无论人员设备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但现实中,受大环境影响,高素质的人员、满足规范要求的设备,是绝大多数检测机构所难以全面配备的。以下列举部分不规范的行为:
a) 场地的平整加固不到位,安全支墩2a对地基的压应力超出规范要求。一方面,压应力大对受检部位和基准系统产生的影响也大;另一方面,容易产生反力装置偏心、倾斜甚至失稳倒塌的现象,也会存在支墩下沉较大使得受检部位在试验开始前受力的问题。以上两点均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
b) 传力柱、承压板3a和千斤顶4a等设备安装的对中问题。传统的方法,依靠吊车作业人工观测指挥,难以准确定位;
c) 基准系统问题。基准桩5a依靠人工打入,尺寸规格普遍偏小,没有足够的刚度容易变形,打入地下的深度(一般要求不小于1米)也不能满足要求。基准梁11a为便于人工操作,也同样普遍存在规格偏小,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距离,同时也容易变形的问题。基准不准,基准随时间环境较明显变动已成为普遍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安市建筑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淮安市建筑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468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