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麦抗黄矮病性表型鉴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35693.5 | 申请日: | 2014-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0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曹亚萍;范绍强;武银玉;张姝敏;张娟;张明义;乔合心;刘文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G31/00;A01G7/00;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郑晋周 |
地址: | 0410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麦 抗黄矮病性 表型 鉴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小麦抗病性鉴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品种抗耐性鉴定以及小麦抗黄矮病育种的世代选择。
背景技术
小麦黄矮病是一种由蚜虫介导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病毒病,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东北等麦区,该病的流行难以预测,发病后又不可治愈,被称为“小麦癌症”。小麦感病后造成生理功能紊乱、有效分蘖减少、叶片黄化、植株矮化、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品质下降,一般年份减产5~10%,流行年份减产20~30%,严重时达50%以上,对小麦生产构成极大威胁。不同种质或品种对大麦黄矮病毒的抗耐性具有差异,筛选对大麦黄矮病毒抗耐性好的种质资源,培育抗耐性小麦品种,在黄矮病高发区种植对大麦黄矮病毒有一定抗耐性的品种,是可持续控制小麦黄矮病最有效的途径。在我国,小麦黄矮病在生产上造成危害的主要有3个株系,GAV株系主要传毒蚜虫为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GPV株系为麦二叉蚜和禾缢管蚜,PAV株系为禾缢管蚜、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以GPV和GAV株系流行最广,PAV株系发生量极少,抗性鉴定应以当地流行株系为病毒接种体。
目前鉴定小麦抗黄矮病性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堆测法分病毒株系进行田间接种鉴定,小麦黄矮病在不同生态区域其流行株系具有差异,而同一生态区域往往是几种株系混合发生,用该方法鉴定出抗GAV株系的小麦材料,对其余株系(如GPV)的抗性却不得而知,如要鉴定出对该区域所有流行株系的抗性,势必要加大工作量;另外,该方法仅局限于稳定的小麦品系,不能应用于抗病育种研究的世代分离和选择,而这却是培育抗黄矮病小麦品种最关键的环节。二是基于PCR的分子标记鉴定,目前导入普通小麦的抗黄矮病基因有多个,应用分子标记可准确鉴定小麦材料是否含有抗黄矮病基因,但是,由于基因之间的互作和基因本身的表达差异,所含抗病基因的表达有时会受到抑制或干扰,因而用该方法鉴定的含抗黄矮病基因的材料,其在生产应用中可能会表现出感病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针对性强、检测效率高、准确性好、简便易行的可全面检测小麦抗黄矮病性的表型鉴定方法。
本发明采用营养钵室内继代饲养麦二叉蚜、室外塑料拱棚保存病苗和麦苗、试验田接种大麦黄矮病毒的方法进行小麦抗黄矮病性表型鉴定;具体操作步骤是:
(1)室外麦苗种植:拱棚选择田间避风向阳处,按常规操作整地施肥;于小麦适播期直播小麦种子;冬季小麦停止生长后,用塑料布覆盖拱棚保温。待鉴定材料种植于试验田,行长2 m,行距0.25?0.30 m,每行30?40粒,均匀播种。
(2)室内麦苗种植:以珍珠岩或蛭石为吸水介体,将小麦种子种植在12 cm×12 cm营养钵内,每钵均匀种植40?60粒;将营养钵放于平底托盘内,向托盘内注水,供珍珠岩充分吸水,以利种子萌发和麦苗生长。当麦苗露出后,即种植下一批,保证室内麦苗的连续性。
(3)蚜虫采集:小麦分蘖初期,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日的中午13:00?15:00时,在早播麦田采集附有麦二叉蚜的小麦叶片,轻放于营养钵内种植的麦苗上,麦二叉蚜会自动转移至新鲜小麦幼苗上。当蚜虫吸食麦苗汁液致使叶片黄化面积影响麦苗生长时,将麦二叉蚜转接至生育期处于一叶一心至二叶期的新鲜麦苗上。随着转接次数的增加,麦二叉蚜数量逐渐上升,营养钵的种植数量需相应增多。
(4)翌年室外低温稳定在0℃以上时,将室内繁殖的麦二叉蚜转接至拱棚内麦苗上。
(5)待室外低温保持在10 ℃以上时,选择晴朗无风日,将拱棚内小麦叶片剪成1.5 cm?2.0 cm小段,放入保鲜盒内,抖落拱棚内麦苗上的蚜虫,投放在剪好的小麦叶段上,轻轻搅动使小麦叶段上蚜虫分布均匀,每段叶片5?8头。
(6)田间接种:试验田待鉴定小麦材料叶片上的露水蒸发后,用镊子夹起准备好的附有麦二叉蚜的小麦叶段,轻放于待鉴定小麦植株茎基部,分单株接种,每单株接种蚜量5?8头。接种10天以后,全田喷药灭蚜。
所述拱棚麦苗种植面积5 m2?10 m2;室外拱棚高1.0?1.2 m;冬季小麦停止生长后,用塑料布覆盖拱棚保温,四周底部用土压实。营养钵直径10?12 cm,内装珍珠岩以便吸水;试验田待鉴定材料行距25?30 cm,株距5?7 cm,每株接种5?8头带毒麦二叉蚜。
采集当地感染大麦黄矮病毒并且未拔节的自生麦苗移栽于拱棚麦苗的行间,约0.5 m2一株病苗。室内和拱棚内温度保持在10?25℃,最适宜温度为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未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356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