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碱)水循环回收利用自动清洗设备无效
| 申请号: | 201410130793.9 | 申请日: | 2014-04-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6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定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金定 |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B08B7/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10009 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循环 回收 利用 自动 清洗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节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碱)水循环回收利用自动清洗设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啤酒厂、造纸厂与印染厂等企业,每天都有大量的碱液废水排放,长期以来没有很好地循环综合利用,浪费大量水资源,而且也造成了严重水污染,破坏了自然环境,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多次下大力气抓治污减排工作,实行关停并转等措失,因此废(碱)污水综合回收利用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大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而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研制出一种废(碱)水循环回收利用自动清洗设备,它有效地解决了啤酒厂等企业的废(碱)污水的排放与循环综合利用难题。其循环经济,它是环境和经济密切结合的产物,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的内在运行模式是按照自然和非自然的生态系统与内部物质循环规律和方式,用绿色经济运行模式来指引企业的经济活动,使整个生产经济和消耗过程中节能,减少产生废物,达到节能减排增加利润的目的。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如图1所示,它由该装置碱1、碱2、碱3、废碱组成,靠与之连接的循环管道与粗过滤器、精过滤器、补加罐、静态混合器、净水罐,F1-F23自动蝶阀,A1-A4自动抽水泵组合构成。
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A、自动体外循环,它由洗瓶机池碱1、碱2、碱3经自动蝶阀、F11、F12送入粗过滤器(1),粗过滤器(1)经A打入精过滤器(2),经精过滤器过滤后,废渣经过滤器底端F9、F10管道中排出,碱液经F8、F3、A2送入碱池内;
B、回收利用:打开蝶阀F1、抽水泵A1碱水经粗过滤器(1)过滤后打开抽水泵A2送到精过滤器(2)过滤后打开蝶阀F20,由抽水泵A2、蝶阀F23经循环管道经F19送入净水罐;
C、自动补加:打开F15抽取洗瓶剂后,打开抽水泵A4、蝶阀F18、洗瓶剂水经静态混合器(4)送入净水罐,然后关闭蝶阀F15、F19,再打开水泵A4再经静态混合器(4)与净水罐(5)水循环混合完成克当量浓度碱量,关闭F18、打开F13,把水送入补加罐即可,打开A3、F14自动补加即完成。
本发明为了确保精过滤速度与流量,避免长期高温、高压下堵塞精过滤器中的网板,不至于强碱下结垢,本发明采用刷体与高压喷淋,确保网板长期处于过滤流畅,避免设备反复开启封头而增加劳动强度。
本发明的精过滤器的过滤装置如图2、图3所示,它是由罐体内安设有滤网完成。
该网板内设置有多层滤网、滑动杆、框架、插件、刷体与喷淋、净水排出口,网板安装在框架上,靠插件固定,在网板之中间安设有自来水刷体与喷淋,罐体底端为锥形滤斗状,在罐体外壳上安设有液位管,可撑控液位状况,在罐体内上方设有电磁阀,上端盖部一侧安设有气压表,污水进水管、自来水进水管,罐体顶部中央安设有主控阀,另在精过滤上端一侧安设有起盖装置,在罐体下端一侧设置有净水排出口,在罐体底端锥形滤斗状处安设有排渣管道与蝶阀F7,在罐体内网板与网板之中间,设置有刷体与喷淋,它与罐外加压自来水管,加压泵相连接,完成喷淋清洗网板,阻止碱垢堵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组合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精过滤器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精过滤器滤网结构清洗示意图
图标号:
1粗过滤器、2精过滤器、3补加罐、4静态混合器、5净水罐、6起盖装置、7网板、8电磁阀、9气压表、10净水出口、11罐体、12液位管、13主控阀、14滤网、15滑动杆、16框架、17插件、18刷体与喷淋、19带水排出口、20洗瓶剂。
F1-F23为蝶阀,A1-A4抽水泵
碱1、碱2、碱3为碱水洗瓶池(碱池)
C1、C2为自来水喷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了保证废(碱)水相对洁净,减少换水周期,该设计打开F1、打开A1、A3及F2、F20、F3经粗过滤精过滤(2),送入碱1废(碱)水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金定,未经王金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307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