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间大跨异形钢结构制作安装预变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22374.0 | 申请日: | 2014-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23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君;邢遵胜;刘中华;王留成;贾尚瑞;茹兴良;邹航;周国军;叶翔;豆德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220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03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间 异形 钢结构 制作 安装 变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钢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间大跨异形钢结构制作安装预变形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地方经济的发展,建筑形式为了迎合地方区域文化的氛围以及发展趋势,空间异形建筑越来越多。空间异形钢结构由于其外观造型独特,轻盈漂亮,往往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提升了城市的档次,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文化的繁荣。不仅如此,空间大跨钢结构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结构形式,由于钢材强重比与其他材料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竖向支承间距往往可以相隔较远,并且可以提供较大的净空。因此,空间大跨异形钢结构在外观表现及空间使用方面均有突出表现。
一个钢结构建筑从方案设计开始到最终落地行使它的使用功能为止,这整个过程中,要经历设计状态、制作状态、施工状态和竣工状态为代表的四个阶段。其中设计状态即为结构的初始目标形态,工程完工后的位形应尽可能的靠近设计状态。制作状态即为考虑结构预变形后的构件下料形态。施工状态是结构安装完毕,临时支撑体系尚未拆除下的形态;即根据预先设定的施工方案,将预变形后的构件根据调整后相应的坐标点位置形成一个整体后的位形。所有专业实施完成,施工状态拆除临时支撑体系后,结构可以行使它的独立使用功能,即为竣工状态;实际的,该状态下的位形不可能与设计状态目标位形保持一致形态,但两者之间的误差可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了结构的最终形态与初始目标形态的吻合。
正因为空间大跨异形钢结构外形不规则、跨度较大等缘故,往往给构件的制作和安装带来了许多难题。其中钢结构制作、安装精度如何保证是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尤其对那些跨度较大且刚度较弱的柔性结构而言,该问题更为显著。由于钢材的强度较大,采用的构件截面相对而言比较小,导致构件刚度薄弱,且空间钢结构一般对跨度要求较高,若不采取相应措施,不可避免的最终得到的建筑形态很难达到设计师预想的外形尺寸要求;不仅如此,钢结构造成的误差可能会导致相关专业(比如屋面装饰、幕墙等专业)无法正常施工;严重时候,甚至会对整个结构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鉴于上述问题,空间大跨异形钢结构不仅要符合设计要求的外观尺寸,同时要满足各专业对钢结构误差的要求,故钢结构在制作、安装时采取预变形措施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以往大部分的钢结构预变形是通过施工现场拼装胎架的设置位置来进行调整的,这种方法一般只能考虑一维线性起拱,制作时对构件进行伸长或缩短来实现,而对结构三个方向预变形的调整,现场实施起来难度极大。因此,该方法受制于现场的施工技术能力,安装精度也难以保证。
因此,本发明针对空间大跨异形钢结构,提供一种空间大跨异形钢结构制作安装预变形方法,本案因此而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空间大跨异形钢结构制作安装预变形方法,目的在于为空间异形钢结构的制作、安装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做法,从而保证结构的外观形态与设计给定的初始目标形态的吻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工程师对建筑外观的要求,同时满足了其他专业对钢结构精度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空间大跨异形钢结构制作安装预变形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钢结构图纸建立计算模型;
第二步,根据建筑、结构对预变形的要求,确定预变形计算时的荷载工况;
第三步,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施工模拟分析,得到钢结构各个节点的三维变形值;
第四步,将“第三步”计算得到的各个节点的变形值,利用常用的数据处理工具将变形值反号叠加到初始设计状态下相应的节点坐标上,从而得到一次预变形后模型的坐标,根据该坐标建立一次预变形后的三维模型。
第五步,节点变形差值提取,并做比较分析;利用一次预变形后的模型,导入到计算软件中,执行上述“第二步”和“第三步”操作,进行验算;将施工模拟完成后得到的变形值与预变形值进行差值计算,对差值做统计并比较分析。
第六步,若“第五步”得到的差值在允许范围之内,则“第三步”计算得到的变形值将其反号即为预变形调整值,然后可以根据“第四步”得到的一次预变形后的模型进行深化设计,下料制作;经过比较,若得到的差值结果超出了允许范围,则需将该差值叠加到第一次预变形后的计算模型中,再执行“第五步”操作,直至模拟得到施工结束后的结构形态与初始设计形态之间的坐标差值在允许范围之内;从而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预变形后的模型,然后进行深化设计,下料制作。
第七步,结构安装;根据事先确定的方案,进行测量定位安装;测量定位按照施工模拟得到预变形调整后的坐标作为测量定位坐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23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